11比特二维浮栅存储器研究取得进展
				
				文章导读
				
			
			你是否好奇神经形态计算如何突破存储瓶颈?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在二维浮栅存储器研究中实现颠覆性突破!通过创新采用Bi/Au电极降低肖特基势垒、开发双脉冲编辑方法抑制干扰,以及利用栅注入模式提升循环稳定性,团队成功在存储2249个可区分电导状态(超过11比特)。这一成果刷新浮栅类非易失存储器性能纪录:状态切换仅230纳秒,数据保持超104秒,擦写寿命高于105次,高温下仍维持高密度。发表在《自然-通讯》的这项研究,为高能效AI硬件开辟新路径阅读全文揭秘技术细节!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仿生物脑的“神经形态计算”凭借高能效和硬件层面的神经形态特性,成为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浮栅存储器具备工艺兼容性好、系统集成度高和可控性强等优势,是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硬件基本单元的重要候选。然而,其单元存储状态数有限的问题,制约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二维浮栅晶体管中,实现了11比特状态的稳定存储。该突破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协同创新:一是采用Bi/Au金属电极,有效降低MoS2晶体管的肖特基势垒高度,使其开态电流提高至100µA,电流存储窗口扩大至108,同时电流噪声降至仪器检测极限;二是开发双脉冲编辑方法,抑制缺陷态捕获电荷对存储状态稳定性的干扰;三是利用栅注入模式,使重复擦写操作所产生的介电层缺陷态远离沟道区域,显著提升循环稳定性。
研究团队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2249个(超过11比特)可清晰区分的电导状态,并具备长时稳定保持能力。状态切换速度可达230ns,数据保持时间超过104s,擦写循环寿命高于105次。即便经历105次擦写操作以及在85°C高温环境中,该器件仍可保持11比特的存储密度。该成果刷新了浮栅/Flash类非易失存储器的性能纪录。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11比特二维浮栅存储器结构示意图、转移曲线、噪音及状态保持特性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