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获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全固态电池为何难实用?关键卡在固-固界面接触不稳与锂枝晶生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团队一举突破两大瓶颈:首创拓扑强化负极(TFA),将金属锂体积变化降至40%,耐压范围拓宽至0–50 MPa;更提出“动态自适应界面”(DAI),电场下原位生成LiI层,持续贴合界面、抑制枝晶。两大技术协同,首次实现零外压下全固态软包电池稳定循环,颠覆需高压组装的传统认知。这不仅是锂电的跃进,更为钠、钾等固态电池设计开辟新路径。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双重优势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制造”和“运行”分别要经历“高”和“低”两种压力,在高压力下金属锂发生蠕变易引发电池短路,而在低压力下固-固界面会接触不良,金属锂负极本身的体积效应严重,循环中界面劣化问题严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开发出拓扑强化负极(TFA),实现宽压力耐受低体积效应金属锂负极。TFA由三维纤维状Li5B4骨架和60%金属锂组成,Li5B4骨架形成快速锂扩散路径,将表面锂“沉积/剥离”过程变成沿亲锂骨架的锂扩散输运行为。TFA体积变化率仅为金属锂负极的40%,耐受压力范围拓宽至0至50 MPa。TFA对称电池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5.8 mA cm-2。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固体电解质/负极间的固-固界面间隙会引发锂枝晶生长,危害电池循环与安全。物理所科研人员等,改变压力维系固-固接触方案,提出“动态自适应界面”(DAI)。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Li3.2PS4I0.2)中预置可迁移碘离子,在电场下原位形成微米级LiI层。界面层起始终动态维系界面紧密接触并兼具离子传输能力。联合TFA与DAI两项技术,团队实现零外压全固态金属锂软包电池稳定循环。该工作是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为设计下一代钠、钾等固态电池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获进展

TFA联合DAI实现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零压力工作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