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萧萐父先生的铜像为何让80多位顶尖学者齐聚珞珈山?这位“诗化哲学家”如何以“明清启蒙说”重塑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会议揭秘武汉大学近百年中国哲学传统的深层脉络,展现一代宗师如何融通思想史与哲学逻辑,其精神遗产又怎样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路径。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一次道脉传承的庄严致敬——背后是学人风骨,更是中国哲学自主话语体系的觉醒。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刘佳源、邓莉萍)9月13日至14日,珞珈传统与近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暨萧萐父先生铜像落成纪念会议在校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萧萐父先生的家属代表与会。

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吴根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建明以及萧萐父先生家属代表萧萌女士等分别致辞。
陆伟回顾了珞珈中国哲学传统与特色,并高度评价了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卓越贡献。他指出,萧萐父先生是珞珈中国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与诗化哲学家。萧门亲炙及再传弟子捐资铸造铜像,既实现了萧先生对武汉大学的拳拳眷顾之情,也彰显了珞珈中国哲学的精神与道脉,寄托了后学对萧萐父先生的敬仰与感恩。
李佃来梳理了珞珈中国哲学的道脉源流、赓续与传扬,并指出,萧萐父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对于今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对于“中国式”的理解,关键在于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主体性。萧先生正是以中国思想的历史性转型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的形态及其嬗变,并为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秦平代为宣读因故无法到会的郭齐勇教授的致辞。郭齐勇从学问、方法、风骨三个方面,阐发如何传承萧萐父先生等前辈学人所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精神。他指出,萧先生等前辈学者文章贵简不贵繁,启迪后学的是学问不贵繁琐,重视挖掘思想背后的哲学逻辑。
吴根友高度赞誉萧萐父先生作为人文学者的精神高度,并对铜像设计者湖北美院陈育村教授表示感谢。他指出,萧萐父先生的精神遗产,不仅仅属于武汉大学,也是珞珈中国哲学的后继者阐发萧萐父先生思想的多重义蕴、纪念萧先生的意义所在。
何建明代因故未能出席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致辞。马敏在致辞中回顾了萧萐父先生与章开沅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结下的深厚友谊。他表示,如今,萧、章二位先生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里永远相邻为友,这既是对二老友情的纪念,也是章门和萧门师友之间友情的见证。
萧萌简要介绍了萧萐父先生的生平,回顾了铜像的发起和制作过程。她表示,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构思和匠心雕琢,铜像作品于近日制作完成。铜像整体气势恢宏,深邃大气,极其生动地体现出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其“哲人思维,诗人气质”的人格魅力。

据悉,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珞珈中国哲学的思想脉络与学术贡献、萧萐父“明清启蒙论”的当代诠释、珞珈学人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诗化哲学与珞珈中国哲学的特质、经子传统与中国哲学百年转型的多维透视等议题展开研讨,共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风范,追溯珞珈中国哲学传统的源流,共话百年中国哲学之精神气象。
(供图:哲学学院 编辑:赵冀帆)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