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赵思渊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当AI能读史料、做分析,历史学家会被取代吗?上海交大赵思渊教授在《历史研究》最新论文中,揭秘大语言模型在史料比勘与文本挖掘中的真实效能与边界。他不仅实测了主流AI工具在历史研究中的表现,更深刻指出:面对人工智能的“涌现能力”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历史学应以独特的对话方式,参与重塑社会的自我认知。这是一份关于技术浪潮下史学使命的深刻回应。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赵思渊在历史学高水平期刊《历史研究》(2025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人工智能与“历史学家的技艺”》。

上海交大赵思渊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

文章指出,历史学始终在积极面对数字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可能性,以计量历史、人文电算、数字人文等形式丰富研究方法。研究测试了多种流行的大语言模型,评估了大语言模型在历史学研究中进行大规模文本分析、数据提取与史料比勘的效能与限度。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涌现能力”可能对人类社会主体性带来的复杂影响,并进而论证了历史学如何以历史对话的方式参与构建人类社会的自我认知。这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的使命与责任。

【刊物介绍】

上海交大赵思渊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

《历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作者介绍】

上海交大赵思渊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论文

赵思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江南区域社会史、数字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入选中组部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上海社科新人”。

作者: 人文学院 供稿单位: 文科建设处(智库中心、智慧人文社科中心)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