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国内首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正式出版!这部由北师大郑国民教授与新疆大学刘正江教授联合主编的教材,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边界,将经典文本与时代命题深度融合。16个单元贯穿历史与现实,从《孟子》到梁启超,从胡服骑射到当代民族交融,构建起立体的共同体认知体系。更以任务驱动、思政融合的创新体例,让语文课成为价值引领的阵地。它不仅是教材的突破,更是高校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你准备好迎接这堂有温度、有深度的语文课了吗?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国内首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大学语文》正式出版。这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新疆大学刘正江教授联合主编的教材,不仅是语文学科与“铸牢”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更成为高校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重要抓手。

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阵地,是开展“铸牢”教育的关键场域。

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育人,高校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重要使命,其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各环节,但聚焦这一主题的语文类核心教材仍属空白。此次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的推出,正是高校补齐教学载体短板、强化主阵地功能的重要突破。


据了解,该教材编写团队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政素养,为内容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主编郑国民教授长期深耕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有着深刻把握;主编刘正江教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参与编写的编者均为民族地区院校文学院院长或中文系主任,既精通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的“铸牢”教育实践经验。


教材编写始终紧扣高校育人目标,确立了“思政语文融合化、理论阐释生活化”“能力培养专业化、题型训练实战化”“课堂互动场景化、学习重点任务化”三大原则。教材在夯实学生阅读鉴赏、写作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更注重以文载道——通过文本研读,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多元一体”的历史基因与精神内核,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翻开教材,16个单元的内容架构全面呼应“铸牢”主题,覆盖疆域开拓、共御外侮、国家治理、服饰饮食、艺术科技等多个维度,构建起立体的共同体认知体系。选文既兼顾经典性与时代性,又凸显“多元交融”的特色:既有《孟子・梁惠王下》《史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选文,也有梁启超《爱国歌》、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彰显民族精神的近代名篇,还收录了刘亮程《当你站在新疆看中国》、欧阳黔森《天堑变通途》等反映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发展成果的作品,从历史到现实,多视角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脉络与发展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值得关注的是,教材体例设计充分体现“高校教学引导性”:每个单元开篇均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并提炼主旨,为教学锚定政治方向;每篇课文设置“任务探究”“拓展思考”等互动栏目,以任务驱动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文本中的共同体内涵;课后活动则兼顾“文本理解”与“现实观照”,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又推动学生思考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此外,教材还配套了课件、音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高校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相关链接:

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509/1182520.shtml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