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效免疫保护作用的非洲猪瘟减毒毒株成功构建
文章导读
非洲猪瘟肆虐多年,为何始终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如今,中国科研团队迎来关键突破!通过CRISPR技术敲除病毒两大毒力基因,成功构建出稳定减毒毒株HuBΔCD2vΔA137R。实验显示,接种该毒株的仔猪无高热、无严重症状,仅出现短暂轻度病毒血症,24天内病毒被彻底清除,并产生高水平抗体,全部存活!而对照组却全部死亡。这不仅验证了候选疫苗的安全性与高效免疫保护力,更揭示其能同时激活先天与适应性免疫反应。一套完整的疫苗评价体系也已建立,为防控非洲猪瘟带来曙光。这项重磅成果已发表于《病毒学杂志》,背后逻辑令人振奋。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非洲猪瘟(ASF)是对家猪、野猪和疣猪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出血性疾病。目前,非洲猪瘟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WOAH猪瘟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等,构建出ASFV减毒毒株并以其作为候选疫苗模型,建立了一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
研究以ASFV基因Ⅱ毒株HuB/HH/2019为骨架,利用CRISPR技术,对ASFV毒力基因CD2v、A137R进行敲除改造,构建出ASFV减毒毒株。进一步,研究将该减毒毒株接种仔猪,进行验证,建立了一套体内、体外多层次的ASF候选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
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所有接种改造毒株HuBΔCD2vΔA137R的仔猪,均未表现出明显的高热和严重的ASF相关症状,仅表现出轻度病毒血症;在接种后24天清除,同时诱导产生高水平ASFV p30抗体。免疫组接种仔猪全部存活,并在22天监测期未出现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对比之下,对照组仔猪表现出明显ASF症状并全部死亡。同时,研究对接种动物细胞因子、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基因改造毒株可激发机体产生先天和被动免疫反应。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动物免疫接种与攻毒试验时间轴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