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快速柔性水伏离子传感新策略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滴水只需0.17秒就能产生超过4伏的电压?传统水伏传感器因响应慢被长期受限,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团队却用“液-液界面低阻滑移+液压驱动”新机制彻底颠覆这一瓶颈。仅用3微升水滴,即可实现比现有技术快百倍的离子检测,灵敏度高达-1.69 V dec⁻¹,并能精准追踪运动中汗液电解质变化。这项突破不仅破解了水伏器件响应速度的难题,更打开了其在柔性传感、实时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全新可能。一场关于水与电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年来,水伏效应因其在能量收集与传感应用中的独特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典型的水伏离子传感由于固–液界面存在较大的扩散阻力,水和离子需要数分钟甚至数十分钟才能达到扩散平衡,严重限制了其在快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如何突破流动阻力和重力的限制,实现快速、高灵敏的水伏离子传感,成为水伏新机制应用于离子传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报道了基于液–液界面低阻滑移与同步液压驱动的超快柔性水伏离子传感新策略。团队通过构建水平放置的包含有序功能化尼龙-66纳米纤维膜的柔性水伏器件,有效降低了无序纳米通道和重力引起的溶液流动阻力。团队利用湿润纳米通道内液–液传输区域的低阻剪切流动,实现了高达2.86cm s-1的流动速率,加速通道内离子迁移。新液滴的快速进入还可触发液压驱动效应,推动通道残余溶液中离子的同步迁移与富集,进一步加速电压信号的产生。
得益于该快速离子传输–累积机制,团队仅用3μL水滴便可在0.17s内产生超过4.0 V开路电压的突破性结果,其响应速度比已有报道快约两个数量级。该器件同时表现出宽范围的离子检测能力,并对NaCl盐溶液实现了高达-1.69V dec-1的灵敏度。水伏器件的离子传感信号是包含时间–离子浓度–电压的多维传感信号,通过时间切片处理可以实现高选择性离子传感,并且对运动过程中汗液电解质浓度变化进行准确监测。
该工作将液–液界面低阻滑移与同步液压驱动机制引入水伏效应,架起水伏技术与高性能离子传感之间的桥梁,为下一代水伏离子传感器的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水伏器件的应用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