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发展而来,1966年2月改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实现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并采用现名,2002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15年4月进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建设首批试点,并于2018年8月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成都山地所以“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其基本定位是以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成都山地所拥有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四个研究学科单元,设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两个关键支撑平台,建立了以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科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等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其他6个院所级台站构成的长江上游、西藏高原环境灾害与生态安全观测平台,参与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参与共建国家测绘局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有1个480m2的科技展馆。
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成都山地所在职职工286人。其中科技人员175人,科技支撑人员59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9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1人;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团队1个,院青促会优秀会员3人、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院关键技术类人才7人;省人才计划入选者1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另有政府特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者9人,博士后在站51人。
成都山地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岩土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6个博士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岩土工程、土壤学等6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2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有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处(CNICIMOD),挂靠有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地质分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主办有SCI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和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地学报》。
近年来,成都山地所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院地合作与国际合作,积极打造科技信息共享平台,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山地科学研究机构迈出了坚实步伐。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健康院深度推进科教融合。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药物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材料与化工和生物与医药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生态环境修复中心、生物资源利用中心等3个研究部门,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最近在看他们发表的泥石流预警论文,确实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山地所的老楼挺有年代感的,新的科研楼设施听说很现代化
数字山地实验室去过几次,他们做GIS分析的设备很专业
有院士坐镇的团队就是不一样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都拿了好多
之前参与过他们的科普活动,讲解员专业又耐心,点赞!
希望能开通一些公开讲座,对山地灾害知识比较感兴趣
现在搞山地环境研究的机构不多,能坚持这么多年真是难得 👏
作为川大研究生去过他们实验室参观,设备确实很先进
查了下他家的SCI期刊影响因子有2.0+,在地学类期刊里算不错的成绩了
地理研究所还能和水利部合作,这种跨部门协同挺难得的 🤔
看了介绍才发现山地研究居然有这么多细分领域,涨知识了!
建议能多招收些研究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
研究生名额确实可以适当增加,现在地学领域的就业前景也挺好的。
这个研究所的历史挺久的,从1965年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
西藏高原的环境问题确实需要专业研究机构来关注
西藏高原的生态确实脆弱,有专业团队长期研究很重要。
能主办SCI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学术影响力不错
240多人的规模,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
这个规模在科研院所中算中等偏上啦,毕竟还要管理那么多野外台站呢。
和水利部双重领导,这资源力度够大的
居然有一位中科院院士坐镇,科研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希望研究所能多做一些公众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山地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他们的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很厉害,现场调研力量很强啊 👏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灾害防治方面的贡献真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