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起源于1928年由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创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研究所“十四五”时期的使命定位是: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地球大气科学为主攻方向,建设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科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国际一流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成为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齐名的国际顶级研究所,成为驱动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战略引领者、我国大气科学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以及我国大气科学最重要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基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以建设大气科学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明确“十四五”时期三个主攻方向: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大气环境变化与碳中;四个新兴前沿方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行星大气过程研究,极地大气关键物理过程研究,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研究。
大气所现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400余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人才计划若干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
大气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行星科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行星科学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15人(其中硕士生153人、博士生362人)。在站博士后105人。
大气所设有13个研究部门,其中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8个所级实验室和国际中心。另外还拥有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高性能计算设备、北京325米气象铁塔、大气观测网、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公共技术中心、编辑室等科技支撑系统。
大气所共荣获各类成果奖1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部级奖150余项。叶笃正和曾庆存两位先生均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WMO奖),12人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3人获得陈嘉庚奖,3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大气所保持与高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国防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等的紧密合作与交流,发挥研究所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推进学科进步和人才建设;与气象、环保、海洋、农业、航空航天、水利、资源、国防等业务部门开展科技合作,为我国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等提供科技支撑;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大气所致力于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间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学家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WMO奖,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德国埃文·薛定谔奖、韩国环境部部长奖等国际奖项。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组织建设,科研人员近50人次在重要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任职,有80余人次在大气科学领域重要国际期刊任职。目前有在学外籍留学生20余名。
大气所主办的刊物有:《大气科学》(中文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SCI收录)、《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WCRP)、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挂靠大气所。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目前中国最重要和最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是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关键力量,在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 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以“动力与电气工程”和“能源科学技术”并举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所。所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人工智能+气象的交叉研究很有前景啊,希望能在天气预报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
两位最高奖获得者在学界都是泰斗级人物,能跟着他们学习的人太幸运了
看到有行星科学研究!这个交叉学科方向很新颖啊,期待看到更多成果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这个方向很有意义,这几年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了
325米铁塔的数据应该挺珍贵的,要是能开放部分给高校研究就好了
500多人规模真不小,难怪能做这么多国家级重点项目
哇,历史这么悠久,竺可桢先生真是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啊!
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这个方向很前沿啊,期待看到突破性成果
325米铁塔的数据是公开的吗?想拿来写论文用
500多人规模不算小啊,不愧是国家级的研究所
研究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团队现在招研究生吗?想报考🥺
大气所的国际合作范围真广,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和30多个国家合作确实厉害,这说明咱们的科研实力得到国际认可了
研究所的投稿审核周期长吗?
审核周期一般3个月左右,编辑部效率还可以的
叶笃正和曾庆存都是业界的传奇呢!他们在气象领域的贡献至今都有重要影响
希望研究所能在极端天气预报方面有更多突破,这几年天气越来越异常了
这个气象铁塔是不是就是北京看到的那座高塔啊?每次路过都特别显眼
就是西三环那边那个铁塔,地标性建筑了
竺可桢先生创立的啊,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