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建所之初,针对国家战略需求,首任所长叶渚沛提出以化工原理和技术强化冶金过程,创立了高压炉顶、高风温、高鼓风湿度的“三高理论”,使铁产量翻番;开拓了氧气转炉炼钢技术,作为项目负责单位与石景山钢铁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座连续生产的工业化转炉炼钢厂,使炼钢效率提高二十余倍;针对国家急需开发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包头稀土铁矿及金川硫化镍矿,研究钒、钛、稀土、钴、镍等元素的分离提取新方法,为我国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在郭慕孙先生和陈家镛先生带领下,拓展了化工原理在资源与环境、能源和材料制备等领域中的应用,80年代推动了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的交叉,90年代强化了工程化学研究。跨入21世纪,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创了过程工程领域,以时空多尺度结构为核心布局四个层次的系统研究,奠定了过程工程的学科发展基础。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实现了从“化工冶金创所”到“过程工程强所”的历史性跨越。近十年来,面向过程工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构建从基础到应用的科教产融通发展新模式,于2019年联合院内外相关优势科研力量,牵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以介科学为核心,在低碳能源、战略资源、绿色化工、高端材料、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技术攻关及共性基础研究,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六十多年来,研究所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构建了中关村园区、廊坊工程试验基地、怀柔中心的一所两翼新格局,形成了“原始创新-中试示范-产业化”的新模式;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开创“新化工”前沿交叉学科,形成了科教产贯通发展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所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了“3+3 国家级平台”新格局,包括介科学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药制备与递送重点实验室、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以及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研发平台。研究所以促进重大产出、承担重大任务、培育人才队伍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组建12个研究部,大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国际、国家、省部级成果奖591项,其中国外机构授奖9项,国家三大奖39项。主办学术期刊《过程工程学报》、Particuology(颗粒学报)、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绿色能源与环境)、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绿色化学工程)、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工业化学与材料),国际介科学组织、一级学会“中国颗粒学会”挂靠研究所。近十年来发表论文8855篇,其中SCI论文居全国同类机构第22名,EI排名第12位。有效授权专利2000余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居全国同领域首位。
研究所拥有一支200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全所人员33%。
研究所为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建有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授予点和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授予点,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点,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博士、硕士2000余人,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大量高端人才。
现任所长杨超研究员。历任所长:叶渚沛院士、郭慕孙院士、许志宏研究员、谢裕生研究员、李静海院士、刘会洲研究员、张锁江院士。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青岛能源所拥有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工程共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化工与材料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形成了涵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天文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又分建成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从化工冶金到过程工程,这个转型很成功啊
看他们期刊的影响因子挺高的,投过一篇被拒了qaq
跟企业合作多吗?感觉科研成果转化这块可以再加强
校友路过~在读研二,导师组科研氛围超级棒,就是实验数据要求特别严格😅
2000多项专利!这才是真正搞科研的地方
介科学这个概念很新颖,貌似是国内首创?希望能多出点科普文章
想知道他们现在招生分数线怎样?化学工程专业好考吗?
“三高理论”到现在都不过时啊,老科学家们真厉害
之前参加过他们的开放日活动,实验室设备很先进,就是怀柔园区有点远
教授队伍太强了吧,5名院士和18名杰青,想进去读博🤩
六十多年了还在坚持创新,不愧是老牌研究院
中科院过程所真的是国之重器,从冶金到绿色制造,每一步都在为国家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