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校联合发起全国首届”AI+能源”大学生科创竞赛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启动第一届全国”AI+能源”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该竞赛旨在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需求,设置”AI+能源科学研究”和”AI+能源工程应用”双赛道,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竞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领衔策划,获奖成果有望由企业孵化落地。
来源:腾讯新闻
2. 北京大学牵头举办全球数字生命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在怀柔科学城主办2025数字生命研讨会”跨尺度成像与整合胰岛生物学”专场。会议汇聚全球近150名学者,聚焦糖尿病机制、成像技术创新等议题,展示中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领先实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作为全球顶级平台首次对外开放参观。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3. 职业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获历史性突破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等7所职业院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涵盖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类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8个项目获批298万元经费,创职业院校科研资助新纪录。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4. 沪青合作推动高原生物医药成果转化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与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举办高原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对接会,展示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在藏医药传承、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海援青团队表示将深化科技援青机制,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
来源:中国新闻网
5.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揭示学习记忆分子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组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发现一氧化氮亚硝基化修饰CaMKIIα是学习记忆的关键机制,并开发精准氧化还原调控策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官网
6.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该实验旨在破解中微子质量排序等前沿问题,吸引全球17个国家74个机构的700余名研究人员参与,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来源:腾讯新闻
7. 中科院高能所开发科学数据智能处理平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正德团队提出基于智能体的AI-Ready数据加工方案,应用于光源和中子源科学装置,实现数据自动标注与高效处理,推动高能物理研究范式变革。
来源:腾讯新闻
8. 生物物理所利用AI解析染色质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AlphaFold3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核小体结合蛋白数据库,揭示染色质调控新机制,为表观遗传研究提供新工具。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官网
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创新高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总经费达298万元,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实现连续17年获批基金项目。
来源:各校官网综合
10. 多校合作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与常德市政府宣布将于9月举办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聚焦合成生物学技术与产业转化。常德市同步出台全国首部合成生物制造地方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新华网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