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王永慧教授团队发表揭示肌肉疼痛关键机制研究新成果
文章导读
为何90%的肌肉疼痛会演变成顽固的慢性问题?这项入选"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的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山东大学王永慧教授团队通过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突破性实验,首次发现前扣带皮层过度兴奋竟与小胶质细胞P2X4R相关性通道存在神秘联动。面对全球2.5亿人受困的慢性肌肉疼痛难题,他们不仅揭示了"外周敏化-脊髓调控-皮层重塑"的完整病程模型,更开辟了针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精准干预新方向。通过创新性采用化学遗传学与光遗传学技术,这项比肩《英国麻醉学杂志》顶级期刊的研究,或将终结肌肉疼痛"越钻心越难治"的恶性循环,让备受焦虑抑郁困扰的病患看到曙光。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王永慧教授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中科院一区TOP,5年IF = 9.9)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icrogliaeneuronal communication mediated by P2X4R-BDNF-TrkB promotes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hyperactivity in muscle pain chron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肌肉疼痛慢性化的中枢发病机制,首次揭示前扣带皮层中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在肌肉疼痛慢性化中的关键调控作用,为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王永慧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梁雅楠、罗美玲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经历过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影响全球约25%的人口,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急性肌肉骨骼疼痛对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急性疼痛未及时治疗,通过某种机制,转化成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将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治愈,并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肌肉骨骼疼痛慢性化的研究和干预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肌肉疼痛慢性化大鼠的前扣带皮层兴奋性增高,突触可塑性增强。敲低小胶质细胞P2X4R能够减轻疼痛和焦虑样行为。此外,小胶质细胞P2X4R通过促进BDNF-TrkB通路调节前扣带皮层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进而调节肌肉疼痛。最后,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的方法抑制前扣带皮层的兴奋性,可以缓解慢性肌肉疼痛和焦虑共病。研究结果首次明确揭示了P2X4R-BDNF-TrkB信号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是肌肉疼痛慢性化的关键中枢调控靶点,证实前扣带皮层过度兴奋是驱动疼痛持续和加重的核心机制。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阻断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化提供了全新干预靶点,更为开发精准、长效的慢性疼痛防治策略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临床转化价值。
王永慧教授长期致力于肌肉骨骼疼痛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机制研究,系统构建了“外周敏化—脊髓调控—皮层重塑”的慢性疼痛研究体系。在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肌肉骨骼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估、治疗方法展开了系列研究。同时基础研究结合临床fNIRS、fMRI多模态脑成像等技术,深入探索与疼痛相关的脑区和脑网络功能连接及脑电生理。系统揭示了疼痛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信号通路、细胞、环路机制,为临床开发精准诊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创新靶点。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奖1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奖2项。本研究获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