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揭示LAG-3免疫治疗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团队提出LAG-3顺式邻近激活机制,通过调控T细胞免疫突触的分子空间分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发现为开发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提供了全新靶点与设计策略,显著提升现有PD-1/CTLA-4疗法的协同效应。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2. 北航破译量子磁性材料自旋液体态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团队联合多所高校,首次精确建模阻挫磁体α-RuCl₃的自旋相互作用微观机制,发现强磁场下存在量子自旋液体相。该研究通过张量重正化群计算预言了满足非阿贝尔统计的任意子态,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新材料平台。
来源:北航新闻网
3. 中科院启动1.1亿科研设备集中采购
中国科学院发布26个分包招标公告,总预算1.147亿元采购高端科研设备,包括冷冻聚焦离子束电镜(820万)、600M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1160万)等,覆盖14家研究所的纳米力学成像、深海同位素分析等前沿领域需求。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4. 内蒙古工大科研成果转化破局煤化工固废利用
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煤气化细渣全组分回收技术,实现乙二醇项目废渣资源化。该校作为内蒙古首批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选择权等4项自主权,推动技术产业化落地。
来源:腾讯新闻
5. 东北农大开发霉菌毒素微流控检测新平台
东北农业大学团队综述微流控生物传感器在霉菌毒素现场检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器件制备、识别元件设计及多传感模式集成方案,为农产品安全检测提供便携化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实验室检测向田间即时分析转型。
来源:化工仪器网
6. 北京大学发现语言差异影响疫情传播模式
北京大学要茂盛团队通过实验证实语言类型显著影响呼出气溶胶浓度,日语和韩语因元音使用频率高导致排放强度最高。该研究建议将语言变量纳入全球传染病传播模型,为制定差异化的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科学网
7. 浙江大学城市网络研究获权威转载
浙江大学石敏俊团队关于城市网络外部性与产业分工协同机制的系列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涵盖生态产品价值治理政策设计、城市网络经济绩效等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动态
8. 中科院开发细胞身份鉴定AI引擎
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新型人工智能细胞身份鉴定系统,通过整合单细胞多组学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高精度细胞类型及状态识别,推动精准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应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9. 脑扫描技术实现全身衰老速度单次评估
杜克大学与奥塔哥大学联合开发DunedinPACNI技术,仅需单次脑部MRI扫描即可量化全身衰老速度,预测认知衰退与慢性病风险。该系统在860人队列中验证,衰老加速者痴呆风险增加60%,为早期干预提供新工具。
来源:腾讯新闻
10. 武汉大学研发质子混合膜材料突破极端环境应用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曾建民、刘抗团队开发新型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膜材料,可在低湿度、高酸性离子液体等极端环境下保持高效稳定运行,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来源:综合新闻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