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空天院实现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遥感精准量化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石玉胜团队利用轨道碳观测卫星3号和改进高斯羽流模型,首次实现对全球14座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高精度遥感反演,反演精度R值最高达0.863。该技术推动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转向动态管控,为碳交易稽查提供科学支撑。
来源:新华网
2. 香港大学开源多模态RAG框架统一知识图谱架构
香港大学黄超教授团队发布开源项目RAG-Anything,构建统一的多模态知识图谱架构,可同时处理文档中的文本、图表、表格及数学公式等异构内容,突破传统RAG系统仅支持文本的技术局限。该系统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支持10余种文档格式,为AI多模态理解提供新范式。
来源:腾讯新闻
3. 中科院动物所实现蝗虫群聚信息素精准调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团队,揭示蝗虫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生物合成途径,并设计小分子抑制剂阻断其合成酶活性。该成果首次实现蝗虫聚集行为的化学精准调控,为绿色防控蝗灾提供新策略。
来源:新华网
4. 国家卫健委启动47.25亿重大专项支持青年科研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4项国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总经费47.25亿元,涵盖创新药物研发与新突发传染病防控领域。专项明确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与比例不低于50%,且每个项目至少1名40岁以下青年担任课题负责人,强化青年科学家主导地位。
来源:科技部官网
5. 中国热科院破解橡胶树高附加值代谢物合成机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晁金泉团队通过乳管靶向代谢组分析,鉴定调控橙花叔醇、戈米辛J等高附加值代谢物合成的关键基因HbTPS12和HbADT5,揭示150年驯化过程中代谢物演变规律,为天然橡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基因资源。
来源:《中国科学报》
6. 山西大学创办《新媒体传播研究》推动学科交叉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创刊发行,聚焦新媒体传播前沿议题,推动新闻传播学与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的深度交叉。该刊是山西省首个新闻传播学独立学术期刊,依托国家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来源:新华网
7.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定量重建1.3亿年前海洋温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团队基于青藏高原发现的早白垩纪牡蛎化石,利用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技术首次定量重建南半球中纬度海域温度,证实温室地球时期海洋表层存在高达15.9℃的季节温差,推翻“无季节波动”传统认知。
来源:腾讯新闻
8. 我国首套超3500米水深观测浮标系统南海布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3500米水深成功布放,开创全球超深水大剖面观测先例。该系统将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来源:新华网
9. 紫金山天文台启动两台先进望远镜建设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开建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与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建成后将形成国际先进的地基光学精密观测体系,提升我国对太阳系天体的高精度定位能力。
来源:腾讯新闻
10. 大连化物所突破废塑料混合物分离转化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在废塑料混合物中识别特征信号官能团,建立废塑料精准分离与转化模型,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产业化技术方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来源:综合新闻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