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设计大幅提升金属材料稳定性的“钢筋骨架”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你是否知道,金属材料也能拥有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的“骨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在《科学》发表新研究,通过循环扭转技术,在金属内部构建出仅头发丝1/300大小的纳米级位错胞网络,如同植入可自适应强化的“减震器”,一举突破强度、塑性与稳定性的“不可能三角”。屈服强度达传统材料2.6倍,棘轮应变率降低2~4个数量级,抗循环蠕变性能提升最高达10000倍,且无需改变外形与表面。这一革命性设计或将重塑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高端装备的未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设计大幅提升金属材料稳定性的“钢筋骨架”

43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科学》发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金属材料在保持强度和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稳定性。

金属材料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定律,即强度、塑性和稳定性这三种关键性能始终难以兼得。强度赋予金属抗变形能力,塑性决定其可加工性,而稳定性则保障长期服役可靠性。传统材料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提升强度必然伴随塑性骤降,优化塑性又会导致稳定性恶化,这种相互制约关系长期制约着高端金属材料的突破。研究团队通过被称为循环扭转的技术,在金属晶粒内部构建了纳米级“钢筋骨架”结构(位错胞网络,其尺寸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300)。这种微观结构在材料受力时展现出独特的强化机制:当外力来袭时,在内部会形成比头发丝还要细万倍的更密集的“防撞墙”,如同给金属的筋骨网络内又注入了会自动演化的纳米“减震器”,使材料获得自适应的强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强化过程具有空间均匀性,有效避免了局部变形引发的损伤。目前,团队做出来的这种搭完“钢筋骨架”的金属材料实现了三大突破性进展:首先,材料的屈服强度提升至传统材料的2.6倍;其次,在相同强度条件下,其棘轮应变速率比不锈钢等合金降低24个数量级,成功攻克了抗棘轮损伤性能提升的技术瓶颈;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抗循环蠕变性能较传统金属提升10010000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能提升是在完全不改变材料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的前提下实现的,使材料的服役稳定性获得了大幅提升。这一新突破对现代工业中例如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方面的研发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