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设计大幅提升金属材料稳定性的“钢筋骨架”
4月3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科学》发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金属材料在保持强度和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稳定性。
金属材料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定律,即强度、塑性和稳定性这三种关键性能始终难以兼得。强度赋予金属抗变形能力,塑性决定其可加工性,而稳定性则保障长期服役可靠性。传统材料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提升强度必然伴随塑性骤降,优化塑性又会导致稳定性恶化,这种相互制约关系长期制约着高端金属材料的突破。研究团队通过被称为循环扭转的技术,在金属晶粒内部构建了纳米级“钢筋骨架”结构(位错胞网络,其尺寸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300)。这种微观结构在材料受力时展现出独特的强化机制:当外力来袭时,在内部会形成比头发丝还要细万倍的更密集的“防撞墙”,如同给金属的筋骨网络内又注入了会自动演化的纳米“减震器”,使材料获得自适应的强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强化过程具有空间均匀性,有效避免了局部变形引发的损伤。目前,团队做出来的这种搭完“钢筋骨架”的金属材料实现了三大突破性进展:首先,材料的屈服强度提升至传统材料的2.6倍;其次,在相同强度条件下,其棘轮应变速率比不锈钢等合金降低2~4个数量级,成功攻克了抗棘轮损伤性能提升的技术瓶颈;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抗循环蠕变性能较传统金属提升100~10000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能提升是在完全不改变材料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的前提下实现的,使材料的服役稳定性获得了大幅提升。这一新突破对现代工业中例如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方面的研发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