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古气候变率控制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节奏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OME)是最早发生的一次,其灭绝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观点认为,LOME可能持续了1~2百万年;随着技术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高精度定年结果提出,LOME可能只持续了几十万年。在生物环境演化模式上,灭绝阶段与气候变化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但由于缺乏可靠的高精度年代学约束,灭绝发生的精确时间、持续多久以及节奏如何,至今仍难以准确确定,这制约了对当时的气候剧变究竟如何控制生物大灭绝进程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对我国华南扬子板块的全球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剖面(湖北宜昌王家湾北剖面)等多个奥陶纪—志留纪过渡地层剖面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并结合生物地层、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和生物多样性数据,探究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节奏

研究团队精确确定了凯迪阶赫南特阶界线(442.65 +0.17/-0.23 Ma)和奥陶系志留系界线(442.33 +0.34/-0.33 Ma)的绝对年龄,将赫南特期的持续时限缩短至约32万年,这为修订国际地质年表提供了关键数据。

基于上述精确的年代学框架,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事件起始于442.76 +0.35/-0.22 Ma(约4.428亿年前),持续了约40万年,并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持续约34万年,期间全球气候从温室状态过渡至赫南特冰期,降温幅度达到9°C,平均降温速率为2.6°C/十万年,平均物种相对灭绝速率为8.4%/十万年;第二阶段持续约6万年,全球气候迅速由冰室状态转变为温室状态,平均升温速率高达12.2°C/十万年,物种相对灭绝的平均速率急剧上升至71.6%/十万年

研究分析表明,物种相对灭绝速率与温度变化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定量揭示了气候变率对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事件节奏的控制作用。

5月3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empo of the 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controlled by the rate of climate change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研究发现古气候变率控制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节奏

扬子板块晚奥陶世古地理图及奥陶纪志留纪过渡地层代表性剖面

研究发现古气候变率控制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节奏

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期精细时间标尺及生物多样性、古温度、大气CO2和碳同位素变化示意图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