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牵头项目获得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文章导读
12年科研攻关!天津大学携手国博破解文物"光影悖论":让唐卡壁画既惊艳世人又耐住时光。传统照明要么刺亮眼伤文物,要么光暗难显珍宝,这个由中国顶尖团队创造的全套系技术,创新性提出"保护光谱"控制模型,研发出既能激发绚丽色彩又守护千年传承的智能光源。如今,从故宫到敦煌,这项颠覆性成果正让穿越千年的文物遇见科技之光——既能容颜永驻,又能大放异彩,为文化自信注入前所未有的科技生命力。(180字)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牵头项目获得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通讯员 党睿)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公布了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名单。由我院党睿教授牵头,王立雄、谭慧姣、高子昂、刘宇星、胡振宇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中国文物照明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一等奖,标志着取得了受到业界认可的重大科研成果。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设立,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奖项之一。本次获奖项目以天津大学为第一单位,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博物馆、郑州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天津旺达文博展具有限公司、恒亦明(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埃克苏照明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属于建筑物理光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交叉创新领域。

书画、唐卡、彩塑、壁画等中国文物存量大且价值高,非常精美又极其脆弱,受到光能辐射后极易发生褪色、开裂、粉化等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对于照明有着严苛要求。在照明中需要解决“提升展示效果”和“降低文物损伤”之间的矛盾,中国文物照明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照明类型。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历经12年的贯通式研究,创建了中国文物的保护性照明理论和展示性照明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照明设计指标和光源评价方法,研发出光谱调控技术和新型光源产品,应用于重大工程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构建了“基础理论-国家标准-技术产品-实践应用”的完整体系,满足了中国文物照明对于保护和展示的双重需求,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提供了科技支撑。

(编辑 刘延俊 罗城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