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发可修复脊髓损伤并恢复运动能力的新型脊髓类器官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出版检索稳定,快至7天录用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同济大学研发可修复脊髓损伤并恢复运动能力的新型脊髓类器官

文章导读
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真的无法逆转吗?同济大学最新研究带来颠覆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具备胸段脊髓特征的工程化类器官。这种三维结构精准复刻了天然脊髓的复杂细胞组成,移植到完全脊髓损伤的小鼠体内后,竟奇迹般重建神经回路,让瘫痪后肢恢复运动能力!这项发表于《自然》子刊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修复技术瓶颈,通过创新材料激活关键信号通路,首次实现区域特异性脊髓重建。想知道科学家如何让损伤的脊髓"重生"?这场医学革命将如何改变千万瘫痪患者的命运?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1024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朱融融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期刊发文,构建出具备胸段脊髓区域特征的新型工程化脊髓类器官(engineered thoracic spinal cord organoidenTsOrg)。这种新型类器官精准模拟了天然胸段脊髓的细胞组成与三维结构,在移植至完全脊髓损伤的小鼠模型后,成功重组了神经回路并恢复了后肢运动功能。

脊髓损伤修复面临巨大挑战,其核心难点在于天然脊髓具有复杂的细胞异质性和立体结构。人体脊髓包含20多种神经元亚型,它们形成了组织良好的神经回路。传统脊髓类器官技术缺乏全面框架来重现胸段节段性区域异质性,导致移植后难以与宿主组织有效整合。研究团队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与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基质,在基底膜水凝胶中构建出工程化胸段脊髓类器官。层状双氢氧化物通过激活PTCH1蛋白和调节视黄酸信号通路,促进区域特异性胸段脊髓类器官的形成,使生成的类器官具备明确的背腹侧特征和多样化的神经元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将enTsOrg移植至完全脊髓损伤的小鼠模型后,显著改善了后肢运动功能。移植的类器官不仅形成了更精细的功能神经元,还包含了对于肌肉收缩与伸展至关重要的αγ运动神经元,有效促进了神经回路的重建。该研究不仅证实了区域特异性类器官在神经修复中的优越性,更为开发针对特定解剖部位的神经再生疗法开辟了新途径,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版权声明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多学科征稿、征稿主题广 | 免费主题匹配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三届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CONF-MLA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立即查看超全会议列表

2 条评论

  • EphemeralGazer
    EphemeralGazer 读者

    希望能早日进入临床阶段,造福更多患者

    台湾省
    回复
  • 呆萌小子
    呆萌小子 读者

    这个研究太牛了!脊髓损伤患者的福音啊 👍

    未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