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孙岳明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通讯员 赵桂敏)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孙岳明教授带领团队在溶液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 “Cascade Effect of a Dimerized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Dendrimer”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东南大学孙岳明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东南大学孙岳明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外量子效率(EQE)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参数。目前,在分子层次上提高发光分子的水平发射偶极取向是提升器件 EQE的一种简单有效策略。当前关于提高可溶液加工的发光分子水平发射偶极取向的分子设计策略鲜有报道。2022年,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2861)首次报道了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发光分子锚定策略可以有效诱导分子偶极取向由各向同性向水平方向转变。为了进一步提高可溶液法加工发光分子的水平发射偶极取向,本课题组采用苯基桥连双TADF单元,成功构建了具有二聚化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分子呈现出级联效应:高的反向系间窜越能力,高的固态薄膜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的水平发射偶极取向。该材料的使用实现了目前报道最高EQE的溶液法非掺杂器件(32.6%)和窄光谱敏化器件(30.7%)。这项工作为提高溶液法发光分子的水平发射偶极取向提供了新的分子设计策略。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赵桂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蒋伟教授为通讯作者,东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2720

供稿: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刘明源 审核:宋健刚)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