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脑机接口完成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中国研发脑机接口完成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

文章导读
大脑里长肿瘤,最怕的是分不清肿瘤和健康组织的边界。全球首次临床试验刚刚成功,中国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给出了解决方案——植入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微电极,它不仅能实时“看清”单个神经细胞的活动,还能同步检测化学信号,将肿瘤边界定位精度提升至15微米。这意味着医生在切除脑瘤时,既能完整清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保护你的记忆、语言等关键功能区。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82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宣布,该院王蜜霞团队和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史怀璋团队合作,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在这一领域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神经胶质瘤、脑转移瘤等脑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因其浸润性生长特性导致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边界模糊难辨。因此,精准定位病灶边界对手术切除、放疗规划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前检查手段,虽能帮助医生大致定位肿瘤位置,避开大脑的功能区,但无法反映手术中出现的脑组织移位等变化。术前检查误差可达520毫米,术中能够使用的超声、黄荧光导航等技术,也难以实时、精准区分正常脑组织功能区与肿瘤组织。而空天院最新自主研发的临床脑机接口微电极和多层次调控与高通量神经信号同步检测仪,成为脑肿瘤手术的导航器。这款微电极探针最长可达9.5厘米、厚度不超过0.2毫米,并可根据临床需要自主设计宽度。植入大脑后,它能通过实时信号检测与特征识别,高精度识别肿瘤边界,空间分辨率达15微米,可以看清大脑任意区域的单个神经细胞活动。神经信号检测仪则相当于解码器,对电极捕捉的海量原始信号进行同步采集、分析,还能同步检测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为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这款微电极探针有望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健康脑组织,提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留率和生活质量。接受此次临床试验的是一位脑部胶质瘤患者,由于肿瘤压迫,术前患者就已出现癫痫频发的症状。团队借助脑机接口设备,成功精准识别肿瘤边界,在最大程度保护大脑功能区的同时,实现了肿瘤的完整切除。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