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百日咳病例一年暴增17倍!为何疫苗时代婴儿仍陷死亡危机?北大刘珏/乔杰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重磅揭秘:新冠疫情中断免疫、疫苗效力9年内暴跌40%,加上新型耐药菌株突袭,正将3月龄以下婴儿推向险境。研究首次量化孕期接种可降低78%感染风险,中国已紧急将首针提前至2月龄,但全球孕妇接种率不足60%。本文直击防控核心矛盾,提供三层破局方案——从基因监测到信任重建,助你掌握守护下一代的关键窗口。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珏研究员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共同发表了题为《全球婴幼儿百日咳再现》(“Global resurgence of pertussis in infants”)的重要研究成果,剖析了新冠疫情后全球百日咳再现的流行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素,揭示了百日咳卷土重来的多重机制,为全球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论文封面
全球百日咳再现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疫苗接种策略显著降低了全球百日咳的总体疾病负担,但近年来全球多地报告了疫情再度抬头的趋势。百日咳再现之谜备受关注。以中国为例,2024年报告百日咳病例达47.7万例,较2023年增长约12倍;英国同期确诊病例也从2023年的856例跃升至2024年的近1.5万例,较2023年增长约17倍。值得警惕的是,3月龄以下婴儿是重症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多数重症和死亡病例集中在这一年龄段。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疫苗免疫力衰减、大流行所致常规免疫中断及百日咳鲍特菌株变异等因素共同驱动了此次全球性回潮。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力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从1岁时95%保护率降至9岁时55%保护率;同时,新出现的ptxP3及ptxA1等基因型菌株具备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中国2024年流行株基因组监测发现,不被现有疫苗完全覆盖的ptxP3亚型及大环内酯耐药株毒株流行,提示应强化疫苗与病原体的动态匹配研究。此外,在许多高收入水平国家,青少年和成年人已成为百日咳传播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加大了对未受保护的婴幼儿传播风险。
研究建议,应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免疫策略优化应对全球百日咳疫情再现。例如,中国已于2025年开始正式将百白破疫苗首针接种年龄由3月龄提前至2月龄,为婴幼儿提供更早期保护。同时,研究还强调了孕期疫苗接种策略的重要性。孕期母体疫苗接种可通过胎盘将抗体转移给婴儿,显著降低婴儿感染风险(可使感染风险降低78%)。然而,疫苗犹豫仍是全球共性难题,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尽管有孕期疫苗接种政策,但孕妇百日咳疫苗接种率仅为58%和55%。此外,全球有许多国家尚未纳入孕期疫苗接种政策。
研究呼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临床医生、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等多方协作,加强常规免疫接种、扩大孕期疫苗政策覆盖、强化病原体基因监测,并提升公众对疫苗的信任与接受度。
该研究是继2024年乔杰院士牵头在The BMJ发表“中国女性健康促进专辑”之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再次在The BMJ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刘珏为本文第一作者,乔杰院士为本文最后作者(Last Author),伦敦大学学院Gram Lu研究员为合作作者。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