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SPDT蛋白识别与转运磷酸盐的分子机理获揭示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水稻如何高效分配磷元素?一种名为SPDT的关键蛋白竟从“硫酸盐转运者”演化为“磷酸盐专运通道”,其背后机制长期成谜。科学家首次解析了SPDT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它如何通过独特的跨膜结构域协同识别磷酸根,并锁定决定功能特异性的关键残基Ser170。更惊人的是,仅通过结构域置换,就能让其“重获”转运硫酸盐的能力。这项突破不仅解开了植物磷转运的分子密码,更为培育高磷利用率、低植酸的环保新品种提供了精准靶标。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与上海师范大学俞芳团队合作,通过水稻磷酸盐分配关键蛋白SPDT的三维结构与生化功能分析,揭示了SPDT特异性识别并转运磷酸盐的分子机制。

植物依靠多种土壤无机磷(Pi)转运蛋白协同完成磷的吸收、转运与分配Pi转运蛋白在植物磷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结构与分子与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此前,张鹏团队报道了首个植物Pi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PHO1H1)识别与转运Pi及受高磷信号分子InsP的调控机制

水稻中位于节间参与籽粒Pi分配的关键蛋白OsSPDT,属于硫酸盐转运蛋白SULTR家族,却特异性地转运磷酸盐。SPDT如何实现从硫酸盐向磷酸盐转运的功能演化,其分子机制未被揭示。科研团队聚焦OsSPDT开展了研究。

团队通过酵母异源互补实验验证了SPDT特异性转运Pi且不转运硫酸盐的功能。进一步,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团队解析了OsSPDT与磷酸根结合前后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结构显示,OsSPDT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N端胞内结构域、跨膜结构域CSTAS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可进一步分为CoreGate两个亚结构域,且磷酸根结合位点位于二者界面处。基于结构的分析与转运功能实验发现,将SULTR跨膜结构域OsSPDT跨膜结构域置换,可使OsSPDT获得硫酸盐的转运活性。同时,分析发现,TM3上的Ser170SPDT家族在结合位点的特征性残基,单个位点突变导致磷酸盐转运功能丧失,但不能获得硫酸盐的转运能力,说明磷酸盐识别的特异性可能依赖于整个跨膜结构域的协同进化。

团队还发现,N端胞内结构域STAS结构域,对维持二聚体稳定性和转运活性至关重要;N端胞内结构域49–55氨基酸,对维持OsSPDT的二聚化及功能必不可少STAS结构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能够稳定相邻单体的跨膜结构域,参与调控转运过程的构象变化。

植物中两类不同家族的无机磷转运蛋白PHO1;H1SPX-EXS家族)和SPDTSULTR家族)的三维结构组成、底物识别/转运与调控机制得到了解析。鉴于两类蛋白在磷的长距离运输与组织分配层面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磷稳态调控分子机制,为培育低植酸、高磷利用效率的作物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水稻SPDT蛋白识别与转运磷酸盐的分子机理获揭示

植物磷酸盐运输系统

水稻SPDT蛋白识别与转运磷酸盐的分子机理获揭示

SPDT和PHO1的工作模型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