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29)化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综述文章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种新型超分子工具正悄然改变生物医药的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裴志超教授团队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重磅综述,系统揭秘离子型柱芳烃在生物识别、疾病诊疗与跨膜转运中的前沿进展。这种带电的“分子容器”为何能精准捕获生物标志物、实现药物靶向递送?文章不仅梳理了近十年关键突破,更直面应用瓶颈与未来方向,为开发更高效的生物解决方案提供清晰路径。这项工作有望成为连接超分子化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化学与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顶级国际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学会评论)(IF = 39)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the bioapplications of ionic pillararenes”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总结了离子型柱芳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我校化学与药学院(植物保护学流动站)博士后沈紫嫣、博士后晁爽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裴志超教授、裴玉新教授和英国巴斯大学Tony D. Jame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离子型柱芳烃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领域存在诸多亟待前沿技术突破的挑战,涵盖生物体内复杂机制的探索、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分析、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为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离子型柱芳烃作为一类新型超分子工具,凭借其离子特性展现出独特优势,使其在解决生物领域问题中具有巨大潜力,例如揭示跨膜转运机制、实现生物分子的精准识别与传感、达成高效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等。
这篇综述文章探讨了离子型柱芳烃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为新型生物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更高效生物解决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深入分析了离子型柱芳烃在生物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全面且深入地解析离子型柱芳烃的研究价值,期望能启发相关领域研究者借助离子柱芳烃开展更多面向临床需求、服务健康产业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研究,助力生命医药健康领域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171230、22301246)、外国专家项目(G2022172026L)、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2023-YBSF-151、2024SF-YBXM-294)和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2023BSHEDZZ101)等项目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cs/d4cs00458b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