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黄卫华/刘艳玲团队在柔性电化学生物传感方面取得新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软件著作权申请198元全包
文章导读
现有传感器为何难以在动态力学刺激中同步捕捉生化信号?武汉大学黄卫华/刘艳玲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颠覆性突破:研制磁响应纳米网生物传感器(MRnM)。该传感器可在外部磁场下远程控制机械形变,同时实现精准电化学检测,一举克服依赖外接装置的局限。团队成功实时监测成骨细胞在磁响应形变过程中的一氧化氮释放,揭秘了Piezo1离子通道介导的力学信号转导机制。这一创新为复杂生理环境下的力学研究提供了原位实时工具,推动柔性生物传感迈向新高度。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化苑)近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黄卫华教授/刘艳玲教授课题组在柔性生物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A magneto-responsive nanomesh bi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echanical stimul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武汉大学为论文唯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金凯琪为第一作者,刘艳玲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

力学信号是调控细胞行为与功能的关键因素,其调控机制核心在于通过力学信号转导途径将胞外力学刺激快速转化为胞内生化信号。然而,现有方法难以在力学刺激动态过程中同步捕获生化信号。近年来,黄卫华/刘艳玲团队开发了系列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Angew. Chem. Int. Ed.2025, 64, e202421684;2024, 63, e202403241;2022, 61, e202203757;ACS Nano,2024, 18, 6176),它们凭借优异的形变适配能力,为细胞和组织信号分子测量提供了创新技术手段。需要指出的是,这类传感器主要依赖外接机械驱动装置施加力学载荷,使得力学加载形式较为局限,也限制了其在体内环境中的潜在应用。

武汉大学黄卫华/刘艳玲团队在柔性电化学生物传感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上述挑战,黄卫华/刘艳玲团队研制了一种磁响应纳米网(MRnM)生物传感器,MRnM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磁响应特性,可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实现远程、可控的机械形变,同时保持优异稳定的电化学检测性能。研究团队利用MRnM传感器实时监测了体外成骨细胞在磁响应形变过程中的一氧化氮释放,探究了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介导的力学信号转导途径。此外,MRnM传感器实现了力学刺激诱导一氧化氮的原位实时检测,为探究复杂生理环境下的力学信号转导过程提供了有力工具。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黄国友团队及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623-8

(编辑:肖珊)

© 版权声明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