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下降这个现象,说实话确实让人有点意外。要知道过去十年间,我们可是眼看着这些顶级期刊的影响因子连年攀升。像《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这样曾经高达500多分的”巨无霸”,如今也跌到了232.4分,更不用说BMJ高达54%的降幅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不会是学术界正在经历某种范式转移?我觉得数据造假争议、开放获取运动、以及评审机制的改革,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据可重复性危机冲击医学研究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可重复性危机”愈演愈烈。Nature杂志2016年就曾发文指出,超过70%的科学家无法重复他人的实验结果。这个问题在临床医学领域尤为突出——毕竟药物实验关系到人命啊!记得去年就有个轰动性的案例:某著名制药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开发的抗癌新药,就因为数据真实性问题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惨遭滑铁卢。这直接导致他们对之前的诸多论文成果进行了撤稿处理。这样的案例多了,期刊自然会更审慎地选择刊载内容,影响因子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开放获取的”道德压力”
你知道吗?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基金机构明确要求成果必须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欧洲的”地平线2020″计划就是个典型例子。这种趋势给传统医学期刊带来了巨大压力——它们要么降低付费墙,要么就得面临优质稿源流失的窘境。而且说实话,预印本平台比如bioRxiv和medRxiv的兴起,让研究人员有了更多选择。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就说:”现在投稿前先放预印,既能快速分享成果,又能保证优先权,何必非要去等那几个月的审稿周期呢?”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转向
科学界正在反思”唯影响因子论”的评价体系。最近Nature Human Behaviour就发表社论,呼吁用更全面的指标来评估研究价值。有趣的是,一些新兴指标反而更关注论文的实际影响力,比如Altmetric评分会追踪社交媒体讨论热度。这种情况下,高水平期刊主动”降分”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真正的科学研究不应该被简单的数字绑架。不过话说回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这种国内期刊逆势上涨52.7分,倒是很值得玩味,这里面的影响因子”经营策略”也值得我们深思。
说到底,影响因子只是衡量期刊的指标之一。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也许我们更该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和实际影响。毕竟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造福人类健康,而不是追求什么漂亮的数字,你说对吧?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