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姚骏课题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揭示RORβ基因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核心作用时,我简直被震撼到了——为什么偏偏是RORβ成了关键?毕竟,神经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像双相障碍这种遗传率高达40-85%的疾病,动物模型验证失败率惊人,可RORβ却通过一个意想不到的外周路径杀出重围!你看,研究团队在双相患者的胰岛类器官中发现RORβ表达异常上调(比前脑类器官显著得多),这数据太有说服力了:ELISA检测显示,过表达RORβ直接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导致昼夜节律完全颠倒。想想看,传统研究总盯着大脑,但RORβ却在胰腺里“暗度陈仓”,扰动胰-脑轴,最终让小鼠在暗相躁狂、光相抑郁,循环往复。这机制,简直精妙得像一部生物钟的故障大片,RORβ就是那个幕后推手!
RORβ的独特作用机制
那么,RORβ凭啥这么关键?它不像其他易感基因那样在大脑里捣乱,而是狡猾地在外周胰腺发力。课题组筛选了数十个双相相关基因,发现RORβ在胰岛类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远超其他——在患者血液样本里也异常高,这细节太重要了!过表达RORβ后,胰岛素分泌被抑制,光相时海马神经元活动飙升,引发抑郁;暗相时又代偿性胰岛素过多,抑制海马,导致躁狂。这种反馈循环,就像个永动机:RORβ扰动一次,整个轴就日夜颠倒,行为缺陷反复出现。天啊,这解释了为啥过去模型失败率高——研究者忽略了胰腺这类“外围战场”,RORβ却钻了这个空子!
更重要的是,RORβ的发现可能改写治疗范式。课题组基于前期Syt7工作,用CRISPRa技术在小鼠胰岛特异性过表达RORβ,结果胰岛素节律全乱——这实验数据太硬核了!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基因层面的突破,还揭示了精神疾病的全新维度:身体其他器官,如胰腺,竟能远程操控大脑。未来,靶向RORβ的药物或许能精准调节胰-脑轴,你说是不是双相患者的福音?总之,RORβ之所以关键,就因为它打破了“大脑中心论”,用外周机制撬动了整个疾病版图,这真是神经科学的里程碑啊!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有没有人注意到文章里昼夜节律四个字出现频率堪比恐怖片弹幕
这研究要是真能成新药,我先给课题组磕一个
作为五年双相患者,突然对胰岛产生了浓厚兴趣……
等等,既然外周能影响中枢,那暴饮暴食会不会诱发情绪问题?
道理都懂,但小鼠昼夜颠倒的实验看着莫名喜感,想象它们半夜蹦迪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看完立刻去翻体检报告胰岛素数值的
RORβ这个名字听着像动漫反派,结果居然干这种幕后大活
作者写得太燃了我直接滑跪!催更后续实验数据!
所以以后治双相得先查胰岛?感觉挂号要跑三个科
卧槽,胰腺也能遥控大脑?这波属实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