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也能影响情绪?这听起来简直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最近清华大学的姚骏课题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研究,却实实在在地揭示了这一惊人联系——胰腺和大脑之间居然存在一个“胰-脑轴”反馈回路,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节律!说实话,我一开始都觉得难以置信,毕竟胰腺通常只被联想到消化和血糖控制,谁能想到它还能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小鼠实验和类器官模型,他们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RORβ在胰腺中过表达时,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导致海马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昼夜颠倒,最终引发躁狂和抑郁交替的症状。这简直颠覆了传统神经科学的认知,原来情绪问题可能源于身体外围器官的“小动作”,而不是单纯的大脑故障。
胰腺如何通过“胰-脑轴”操控情绪节律
具体来说,姚骏团队在研究中构建了双相障碍患者的胰岛类器官模型,发现RORβ基因在胰腺中异常高表达,而在大脑中变化轻微——这直接证明了胰腺的“独立作用”。接着,他们用CRISPR技术在小鼠胰岛中过表达RORβ,结果呢?胰岛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完全颠倒了:光相(白天)分泌不足,暗相(夜晚)却过度分泌。ELISA检测数据显示,这导致海马神经元活动在光相异常活跃(引发抑郁),暗相又被抑制(引发躁狂)。更妙的是,这种变化形成了一个闭环:海马活动反过来又影响胰腺,让胰岛素水平在24小时内循环波动,难怪小鼠会像坐过山车一样情绪起伏。这让我不禁感叹,身体里的“小工厂”胰腺,居然成了情绪节律的“隐形导演”!
研究还结合化学遗传学技术,详细解释了机制:RORβ在光相抑制胰岛素,海马神经元因此过度活跃,不仅产生抑郁行为,还延迟反馈到暗相,促进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反过来抑制海马,导致躁狂症状;然后,海马低活性减弱对胰腺的驱动力,胰岛素水平回落,RORβ又启动新循环。这种“胰-脑轴”的扰动,在40-85%遗传率的双相障碍中可能是个关键因素。想想看,传统治疗只盯着大脑,忽略了胰腺这个“幕后黑手”,难怪许多药物效果有限。姚骏团队的发现,不仅为情绪疾病提供了新视角,还提示我们:日常饮食或生活方式对胰腺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更深远地波及心理状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姚骏团队稳了,这发现迟早拿大奖
建议出个科普漫画,这原理太适合可视化了
这个闭环机制太绝了,像极了我熬夜后的精神状态 👍
原来情绪不是大脑说了算,胰腺才是幕后BOSS?
看完觉得,不吃早餐真的会抑郁?细思极恐
所以以后治抑郁症要先查血糖?医生都得跨界了
类器官模型也太厉害了,还能模拟情绪机制
催更!这‘胰-脑轴’能不能解释暴躁是因为没吃饭?
RORβ这基因名字听着像外星代码,但居然藏在胰腺里操控心情
一直觉得糖尿病患者情绪波动大,原来真有生理联系
所以熬夜吃宵夜可能真会搞乱情绪节律?求科普
这研究太硬核了,清华团队牛啊!
胰腺还能管情绪?涨知识了,原来心情不好可能是肚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