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开放获取期刊,真是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存在。最近在帮导师筛选投稿期刊时,注意到《Medical Image Analysis》提供开放获取选项,版面费居然只要1000美元——这在业内简直算是良心价了!不过转念一想,那些动辄收着两三千美元版面费还自称非营利的开放获取期刊,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开放获取这个概念本身很好,让科研成果能免费被所有人获取,但里面的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深。
开放获取的”光明面”:知识与资金的双向流动
不得不说,开放获取在打破学术壁垒方面确实功不可没。记得去年有个偏远地区医院的医生朋友跟我说,他正好通过开放获取期刊及时获取了某项心脏手术的最新研究,成功救回一个危重病人。这种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当知识不再被锁在付费墙后面,会产生怎样的社会价值。而且对研究者而言,开放获取意味着更广泛的传播——有研究表明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量平均能提升18%左右。
版面费魔咒:当开放变成一门生意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去年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每篇收费1990美元的消息在学术圈引起不小震动。更讽刺的是,有些”掠夺性期刊”打着开放获取的旗号,实际审稿标准形同虚设,只为收取版面费。某高校老师曾分享过一个哭笑不得的经历:他把一篇胡写的论文投给某开放获取期刊,居然三天就收到采用通知,条件当然是支付高达2200美元的版面费!
这种现象导致现在学者们面临一个尴尬局面:要么选择传统订阅期刊被质疑知识垄断,要么选择开放获取期刊被怀疑论文质量。特别是对年轻学者而言,动辄上千美元的版面费绝对是笔不小的负担——有时候我在想,这种模式下,难道是科研经费多的课题组更容易发表论文?
第三条路在何方?混合模式的探索
有意思的是,现在出现了一些折中方案。比如某些期刊采用”延时开放”模式,论文先付费订阅6-12个月后转为开放获取。另外像arXiv这样的预印本平台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青睐,虽然缺乏正式同行评议,但至少能快速传播研究成果。最近Science和Nature都在尝试新的开放获取模式,也许未来会出现既确保质量,又公平合理的开放获取方案?毕竟说到底,学术交流的初衷不应该是做生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对比:《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影响因子高达8却坚持不收取版面费,而某些影响因子只有1点多的期刊反而收着高额费用。看来期刊的经营理念,有时候比影响因子更能说明问题。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