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学术界混了这么多年,我最怕的就是看到年轻学者踩进“伪EI期刊”的坑。这些期刊名字起得高大上,审稿快得离谱,版面费还低得诱人,可一旦投了,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影响学术声誉。最近我有个朋友就差点中招,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查了查Engineering Village,才发现那本号称“国际顶级”的期刊根本不在EI收录列表里。这事儿让我觉得,识别伪EI期刊真的不能只靠直觉,得有点方法和技巧。
伪EI期刊的常见特征
伪EI期刊往往有一些明显的破绽。首先是审稿周期异常短,正常EI期刊从投稿到录用怎么也得三四个月,可这些山寨货可能一周就给你“录用通知”,还吹嘘“快速见刊”。其次是版面费低得离谱,正规EI期刊的APC(文章处理费)一般在1500到2500美元之间,而伪期刊可能只要三五百美元,甚至更低,吸引那些预算有限的作者。还有个明显的信号是期刊官网信息模糊,比如没有明确的编委会名单、联系地址不详细,或者ISSN号压根对不上数据库里的记录。
去年就爆出一个案例,某本叫《Advanced Engineering Research》的期刊,号称EI收录,结果作者们投了稿、交了费,才发现它只是个会议论文集伪装成的期刊,根本不在Compendex列表里。这种事儿一多,大家就更得小心了。
实用的识别方法
要避开这些陷阱,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核查的习惯。第一步,直接上Engineering Village官网,用它的expert search功能查期刊名或ISSN号。如果搜不到,或者显示的不是Compendex核心版,那基本可以判定是伪期刊。别忘了,EI数据库每月更新,有些期刊可能被除名,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
第二步,看看期刊的学术声誉。正规EI期刊通常有清晰的审稿流程、较高的影响因子,而且会被知名数据库如Scopus或Web of Science收录。如果一本期刊在这些地方都查无此人,那它大概率有问题。另外,也可以问问同行或导师的意见——学术圈的口碑传播很快,坏期刊藏不住。
最后,留意一些技术细节,比如期刊官网的域名是不是正规(很多伪期刊用免费或奇怪的域名),或者有没有明确的出版伦理声明。正规期刊都会公开这些信息,而伪期刊往往遮遮掩掩。
总之,识别伪EI期刊不是什么高深技术活,关键是多查、多问、多怀疑。学术路上,谨慎一点总没错,你说是不是?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已转发实验室群,导师回了个大拇指👍
去年刚被骗两千刀,看到快速见刊四个字现在PTSD都犯了
想问下,会议论文集变期刊这种操作,学校评职称会认吗?🤔
省流:Engineering Village搜不到就快跑,别心疼那几百刀
Advanced Engineering Research这名字听着就像真的…萌新瑟瑟发抖
一周录用也太离谱了,我导说正常三个月都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