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审制度在学术期刊中号称能保证公平性,但数学期刊真的能做到绝对公平吗?说实话,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就拿《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这类知名数学期刊来说,虽然他们声称实行双盲审,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隐性问题。比如审稿人可能通过论文的研究方法、引用文献甚至写作风格,猜出作者的身份或所属机构,这种情况在数学这种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尤其常见——毕竟每个数学家的研究风格和常用工具有一定辨识度。
双盲审的实际效果如何?
从数据上看,《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实施双盲审后审稿周期确实缩短了,这是个好现象。但令人担忧的是,统计显示北美地区的投稿初审通过率(38%)仍然显著高于亚洲地区(24%)。这种差异很难用单纯的学术水平差异来解释,毕竟亚洲地区在数学研究领域也有很强的实力。我认为这可能暗示着某种隐性的偏见存在——也许审稿人对某些地区或机构的研究存在先入为主的看法,即使是在双盲的情况下。
另一个问题是,数学研究往往建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审稿人很可能通过参考文献就能猜出作者是谁。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活跃的研究者就那么几个,这种“伪盲审”的情况确实难以避免。我认识的一位数学家就说过,他经常能通过论文使用的特定方法猜出作者,这让他对双盲审的实际效果持保留态度。
如何让审稿更公平?
要提高审稿的公平性,我觉得期刊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加强对审稿人的培训,让他们更加意识到潜在的偏见;或者采用更严格的双盲措施,比如要求作者在投稿前去除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信息。有些期刊甚至开始尝试三盲审稿,就是让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这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说到底,完全公平可能是个理想化的目标,但我们至少应该不断改进制度,让学术出版更加公正。数学作为一门追求真理的学科,其发表机制也应该体现这种精神,不是吗?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