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看到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同时出现在期刊评价体系里时,我也有些困惑 – 这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学术圈混久了才发现,这两种分区虽然都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但在具体实施上还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差异。就比如影响因子这个指标吧,JCR是完全按照科睿唯安发布的影响因子数值来计算,而中科院分区则会考虑一些本土化的因素。不过说到这儿,你得注意最新发布的2024年JCR数据中,竟然收录了22,249本期刊,比去年增加了276本,还把ESCI和部分AHCI期刊也纳入了考量范围。
分区的根本区别: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
最核心的区别可能在于计算方法。JCR采用四分法,就是把某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影响因子高低分成四个档位,而中科院用的则是更加细致的五分法。有意思的是,中科院会在每个学科里面取影响因子最高的5%期刊划入1区,接下6%-20%是2区,这么一分,1区期刊的数量就会比JCR的少很多。你知道吗?像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这种影响因子高达232.4的神刊,在两种分区里都是当之无愧的1区,但很多中游期刊在两套体系中的表现就可能天差地别了。
本土化与国际化:不得不说的立场差异
说到中国特色,就不得不提中科院分区的独到之处。它在评价期刊时,会特别关注期刊对中国学者的友好程度,比如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情况等指标。你看看今年的数据,《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作为国产期刊代表,影响因子飙到52.7,涨幅接近三分之一,在中科院的评价体系里自然占便宜。而JCR显然更”国际范”一些,你看它今年首次收录ESCI和AHCI期刊这个动向,明显是为了扩大评价体系的覆盖面。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差异也不尽是坏事。举个例子,有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比较冷门,但在国内很受重视,中科院的这套评价体系就能更准确地反映这类期刊的实际影响力。所以说,选期刊投稿时,还是得看你自己更在意国际认可度,还是想在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中占优势。唉,有时候想想也挺无奈的,学术评价这事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