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逐日”勇攀登 四代科研工作者、12万多次实验、10余次创造世界纪录……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屡获重大突破,今年4月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的新世界纪录,这...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天前0520
用科技守护大江大河的“健康”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技术工程中心团队成员在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从奔腾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到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丹江口水库……有江河湖泊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20
谭垦:追蜂人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年前0520
张同作:踏遍三江之源 守护“高原精灵” 张同作在办公室查阅文献。 本报记者 张蕴摄 2025年伊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同作带领团队,对藏羚羊、普氏原羚等6种青藏高原特有食草动物开展肠道...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高能物理世界里的“追光者” 10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这位百岁老人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和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3小时前0510
永怀归来 9月21日晚,天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著名演员林永健扮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讲述了郭永怀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的重...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草原深处,有一群宇宙观测者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天线安全性测试。资料图片 工作人员在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架设现场操作设备。资料图片 浩瀚宇宙深处,有一种神奇的现象叫作行星际闪烁。它是低频电磁波在行星际空间传播时,被太阳风散射形成的射...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他离去三年,“科学启明星”依旧闪耀 2010年冬日的一天,阳光洒向北京市海淀区一栋墙体泛黄脱落的老式板楼。16岁的李星煜同10余名中学生有些许紧张,因为他们要拜访住在这里的一位著名科学家。 门一打开,慈祥和蔼的王绶琯侧身迎接他们进屋,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9小时前0510
王秀明:“地下珠峰”攀登者 王秀明在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9月中下旬,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在中国召开。闭幕式上的民乐表演完毕,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研究员王秀明长舒了一口气,“筹备...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他只是个普通人 冯端 资料图 6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百年诞辰纪念会结束后,记者拨通了冯端女儿冯少彤的电话。表明来意后,冯少彤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其实我觉得父亲就是个普通人。” 在学界,冯端并不普通,反而是专...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科研团队:面向科技前沿打造人才高地 2007年11月,北京谱仪Ⅲ安装完成后,王贻芳(前排左一)与部分参研人员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科研团队在讨论科研问题。资料图片 工作中的团队成员。资料图片 北京谱仪Ⅲ的子探测器——漂移...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一对科研伉俪六十载的专注与痴迷 退休后,两位老人每天依旧挽手上班。 老伴儿去世后,叶昌媛独自坚持上班。张轶佳/摄 2022年4月,病中仍坚持工作的费梁。 2021年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结束后两人留影。费幼聪供图 父亲费...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张懿:踔厉奋发 “懿”心报国 张懿 张懿(右四)与科研团队在实验室。 2006年,张懿(右三)在山西铝厂指导工作。 2007年,张懿(左一)与陈家镛院士(中)、李佐虎研究员在示范工程现场。 2003年,张懿在重庆示范工程现场。 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张晓东:从工艺员到科研骨干 张晓东 苏州纳米所供图 2009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正式对社会开放服务,急需运维工作人员。 那一年,张晓东硕士毕业,甫一加入苏州纳米所,就一头扎...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袁承业:把自己做小 把事业做大 袁承业 上海有机所供图 1943年初,东北大学经济系的学生袁承业作了一个决定,退学重新备考化学专业。 半年前,18岁的袁承业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东北大学化学系的保送名额。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业基础,他又参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五爱”院士的家国情怀 田晶娟绘 人物简介 庄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物理冶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难熔金属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先后...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陈良富:“爱折腾”的科研挑战者 陈良富展示书法作品。宋潞/摄 “你有没有觉得,这几年蓝天越来越多了?” 这是互联网上一位网友的提问。不知从何时开始,“随手拍蓝天”成为人们分享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 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郑守仪:一见钟情有孔虫 郑守仪(右一)少女时代的全家福。 1979年,郑守仪(前排右一)随中国海洋学、气象学、渔业研究和管理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 上世纪60年代,郑守仪在绘图。 郑守仪在雕刻有孔虫模型。 郑守仪(1931...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杨金龙:发现新东西是做科研的最大乐趣 杨金龙在理论与计算化学实验室工作。徐国康/摄 熟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副校长杨金龙的师生们都知道,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拍摄花朵。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认识了500多种花。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梅贻琦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国已故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就是海洋生物领域...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何国钟:枪林弹雨背后的小家大国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00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扎根麦田助增产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4小时前0490
池志强:从地下党到学术泰斗的传奇人生 池志强 上海药物所供图 1924年11月16日,一个男孩降生在浙江省湖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他之前,家中已经有两个女孩,名字分别是“志诚”“志立”。现在,这对夫妻看着襁褓中健康、活泼的婴儿,决定为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王娜:“追赶星光”37年,天山脚下打造观天“神器” 春寒料峭,乌鲁木齐南郊,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大院里,几头“串门”的野马鹿悠闲地啃食着枯草。不远处,望向苍穹的射电望远镜,不时扭转“脖颈”,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又是一年春来到。王娜走在沙沙作响...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3小时前0490
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 俞书宏院士(中)带领团队做实验。李晓萌摄 人物小传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9月14日,黄万波(左一)与考古发掘队队员在仔细观察刚出土的化石。(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奕 摄) 黄万波在家中编辑打磨PPT。(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文韬 摄) 黄万波与考古发掘队队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大地良医”刘彦随:没有实践,哪来创新 刘彦随在毛乌素沙地现代农业双优工程观测研究基地。受访者供图 炎炎夏日,陕北黄土高原上,玉米、大豆、马铃薯郁郁葱葱。 而在10多年前,毛乌素沙地作为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区,还是茫茫流沙。 站在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孙鸿烈:要拿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学术成果 孙鸿烈(下)在青藏高原做考察记录。受访者供图 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到墨脱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这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藏东南。1974年,孙鸿烈带队风餐露宿,徒步3天,对这里进行了全面考...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80
女儿追忆父亲梁思礼院士:他总是笑对人生 梁思礼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在女儿梁旋眼中,父亲梁思礼生前将大部分心血都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他出身名门,年少就立志救国于危难;赴美留学,求知若渴,漂泊中不忘危难中的百姓;回国效力,投身航天领...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80
韩布兴:做勇于担当的“绿色使者” 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供图 “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全心全意做科研。”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0年来,他勇担为国家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时代使命,在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