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亮:在最高最冷的地方采冰芯 2020年,张永亮在阿尼玛卿山5800米垭口钻取冰芯。 2004年,张永亮(左一)等参加第21次南极科考。受访者供图 “在最高、最冷、最危险的地方做最苦的事。”回顾自己二三十年来的工作,张永亮用了“四...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30
用专注回答科学问题 周俭民在实验室观察实验样品。赵永新摄 2023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周俭民与他的合作者西湖大学教授柴继杰,奖励两位科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60
怀科学报国志 干惊天动地事 晚年的钱三强在办公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父亲钱玄同为钱三强书写的“从牛到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钱三强在法国法兰西学院用可变压力云雾室做实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钱三强(右)回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60
张文敬:一直在行走的冰川“科普家” 1998年,张文敬在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途中。受访者供图 记者与张文敬联系采访时,他正在为米仓山之行做准备。那里计划举行一场公益活动,张文敬将作为嘉宾出席。由于米仓山位于他的家乡四川省旺苍县,因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70
“喜马拉雅小黑哥”:在世界之巅守护雪域精灵 2020年,王强在珠峰保护区海拔5400米处采集植物标本。受访者供图 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刚压制完植物标本准备休息的王强赶紧跑出帐篷查看,直径1米多的落石与帐篷擦肩而过,滚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大...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90
他用10年科研马拉松追上对手 王帆(左一)、卓彦(左三)、胡一南(左四)与头戴穿戴式原子磁力计脑磁图的受试者(左二),在传统脑磁图(上方圆柱状设备)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历经10年,王帆终于看到了这场“科研马拉松”的曙光。 2012...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50
“九章”幕后功臣尤立星:让国产科研仪器“有用且好用” 尤立星 受访者供图 近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九章”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功臣。他虽然不被大众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1710
陈晓亚:与植物相伴40年 陈晓亚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和研究人员研讨。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陈晓亚在人工气候室指导学生。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陈晓亚(前)在三亚棉花南繁基地观察实验材料。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陈晓亚,1955年8月生...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00
李林:爱笑爱美爱科研 李林与丈夫邹承鲁。邹宗平供图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的院士墙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满头银丝、戴着金丝边框眼镜的女科学家开怀大笑,让观者如沐春风。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30
郄秀书:“操控”雷电的女科学家 郄秀书(右三)和她的团队。受访者供图 郄秀书被同事和朋友们戏称为“雷母”,是可以“操控”雷电的女科学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郄秀书因在“青藏高原雷暴以及雷电与人工引雷研究方面的突破性...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30
柳大纲:一生我愿意,常耻为身谋 柳大纲(1904年—1991年) 1958年12月,柳大纲(右)与苏联全苏盐类科学研究所教授德鲁斯·利托夫斯基在柴达木盐湖考察。 1983年2月,柳大纲(前排中)在从事化学工作55周年会上和部分学生合...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王守武:为中国半导体奠基的“大王先生” 王守武(1919—2014) 1979年,王守武(左一)与研究人员在超净线工作。 1949年,王守武、葛修怀夫妇在美国普渡大学。 1979年,王守武在调试探针台。 2009年12月,葛修怀90岁生日时...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930
崔建国:15年醉心于冷门的“蛙语家” 崔建国(右三)和团队。受访者供图 你觉得蛙的叫声是怎样的?是“呱呱呱”还是“咕咕咕”,抑或“嘚儿、嘚儿、嘚儿”?可能一般人听到或了解的蛙叫不过就两三种,但研究发现,每一种蛙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其中的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30
逐“光”而行一甲子 匡廷云院士(中)在与青年科研人员讨论实验进展和方案。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传 匡廷云:1934年12月生,四川资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20
这辈子与地图结缘 陈昱在翻阅地图集。人民日报记者王永战摄 年过九旬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研究员陈昱,从事地图编制工作数十年,从国家地图集到省份地图集,从遥感地图集到专题地图集,从纸质地图集到电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90
王秀明:“地下珠峰”攀登者 王秀明在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9月中下旬,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在中国召开。闭幕式上的民乐表演完毕,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研究员王秀明长舒了一口气,“筹备...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10
扎根青藏高原的藏药赤子 魏立新(右一)在实验室跟学生交流。本报记者 张鹏 摄 魏立新朝办公楼走去。利落的寸头,军绿色的冲锋衣,笔直的身躯走起路来呼呼带风。 32年前,这个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山西小伙儿也是这样走进中国科学院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80
他为量子科研“化缘”18年,“板凳”焐热后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郭光灿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1983年6月,在罗切斯特大学参加国际量子光学会议的中国人合影(左一为郭光灿、左二为邓质方、右三为彭堃墀、右四为吴令安)。吴令安供图 郭光灿(左一)听取课题组学生报告。受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20
顾知微:一生探索祖国的地质资源 顾知微(1918—2011),地层古生物学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随后进入云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1944年进入重庆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至1955年,被地质...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870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9月14日,黄万波(左一)与考古发掘队队员在仔细观察刚出土的化石。(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奕 摄) 黄万波在家中编辑打磨PPT。(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文韬 摄) 黄万波与考古发掘队队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挨过饿的他,只想让中国人家中装满粮 李振声 受访者供图 李振声字画 李振声(左一)和学生在麦田里 1948年的一天,济南街头,一个高挑瘦削的少年四处张望、步履缓慢地走着。他希望在这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高中二年级的他刚刚辍学,贫寒的家境已...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70
张瑞永:潜心研究,让微生物告诉我答案 张瑞永在实验室进行菌种纯培养实验。受访者供图 能否利用充足的海水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瑞永的显微镜下,那些看似渺小却潜力巨大的菌株藏着一切有关微生物与海水问题的答案。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90
应崇福:做燃到最后依旧笔挺的烛芯 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供图 “我敢碰从来没碰过的东西,我大概有这个天分。”回顾初探超声学研究领域的历程,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应崇福这样写道。 他有一个关于科研的“搭窝棚”论,认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80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张鑫 受访者供图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 “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960
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 曾庆存 受访者供图 气象学是一门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科学。它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在灾害管理、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名气象学领域的“老兵”,中国科学院院...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870
李洪钟:深耕流态化 厚积展“洪”图 1965年,李洪钟在母校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前留影。 1981年,李洪钟(右二)硕士毕业时和导师郭慕孙(右一)在一起。 1988年,李洪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在他设计与安...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他不仅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裴文中(1904—1982) 1929年,裴文中抱着包裹好的“北京人”头盖骨。拍摄者由于太注意头骨化石而忽略了裴文中的头部。 “打格画方”的发掘方法沿用至今。 1957年,裴文中(左三)等在广西柳城巨...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10
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 俞书宏院士(中)带领团队做实验。李晓萌摄 人物小传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490
王育竹:一生只为打造最精准的“定时神针” 王育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供图 青年王育竹。 王育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到访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在汹涌的人潮中,有一个25岁的河北小伙子,苦于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