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生:“嫦娥钢”产自“科学岛”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90
张存浩的变与不变 张存浩 大连化物所供图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7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原所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80
同位素国重室党支部: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藏北高原岩石圈演化与战略资源突击队野外考察留影。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开栏语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度“两优一先”表彰名单,在全院表彰100名优秀共产党员、4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80
从海子山出发! “拉索”项目全景。高能所供图 开栏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70
张文敬:一直在行走的冰川“科普家” 1998年,张文敬在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途中。受访者供图 记者与张文敬联系采访时,他正在为米仓山之行做准备。那里计划举行一场公益活动,张文敬将作为嘉宾出席。由于米仓山位于他的家乡四川省旺苍县,因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70
施炜雷:挑灯夜战只为找到“微弱信号” 施炜雷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供图 施炜雷经常挑灯夜战。 初秋的一个夜晚,施炜雷满脸沮丧地找到好友兼领导——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副主任李豫东。李豫东知道除了一件事以外,没有什么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70
李林:服从国家需要 一生三次转行 李林先生。“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25年幼年李林和父亲李四光在北京。“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44年6月,李林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70
郑哲敏留下的“爆炸传奇” 郑哲敏 力学所供图 “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10月2日是两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的百年诞辰。在近期举办的纪念活动上,郑哲敏的人工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让中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悬浮现象(2017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谢毓元:一生践行忠恕之道 2003年,谢毓元在实验室。上海药物所供图 纪录片和传记里,他一次次讲述自己从一个化学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制出治病救人的药物的经历。终其一生,他都在用行动阐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一个人立身处世,要忠于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黄葆同:勇闯归国路 筑基高分子 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王小龙制作 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大标题格外醒目:黄葆同因申请回国曾遭美国当局无理拘禁。自此,黄葆同的名字和他冲破险阻、艰难归国的历程开始为国人所知。 1947...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科研人员在前线,我们在一线” 高少鹏介绍实验流程。戚金葆/摄 形状各异的灰白色设备排列在一起,像一条卧龙盘踞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超级洁净间里。这里的噪声至少有80分贝,对话必须靠吼才能听见。 岳雅慧坐在狭窄的控制室里操控着这条“卧...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林秦文:与植物做朋友 在野外考察途中,林秦文除了会拍摄看到的植物,也不忘拍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图为林秦文镜头里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日乡。 林秦文在野外考察中拍下的胭脂花。 绵头蓟。本文图片均由林秦文摄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李薰:善于“指兔子”的物理冶金学家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我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矿冶工程系。1937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60
王钰: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王钰(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透明的纸,火苗烧不穿的布,如棉絮般轻软的陶瓷……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钰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神奇材料。“一种材料的结构改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丁健(左二)在实验室工作。上海药物所供图 10月2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丁健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作为我国肿瘤药理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许琨:为了一粒种子 4年前,我跟许琨有过一面之缘。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我知道他2006年从昆明远赴丽江高山植物园,十几年如一日跟高山植物打交道,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最近,趁着去丽江采访,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0个月前0550
他们的名字闪耀在广袤星空 “1964年是父亲特别忙碌的一年,我当时十岁,印象里那一年他几乎没有回家。”10月10日,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前夕,“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与东南大学师生分享了父亲的故事,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10个月前0550
纪伟:追求显微镜的“微”之极限 纪伟 受访者供图 5月中下旬,筹备3个多月、关于高端科研仪器的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参与会议筹备的纪伟一回到研究所,就扎进一间偏僻的平房。这里曾是间锅炉房,由于防震条件较好,被改造成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柳大纲:一生我愿意,常耻为身谋 柳大纲(1904年—1991年) 1958年12月,柳大纲(右)与苏联全苏盐类科学研究所教授德鲁斯·利托夫斯基在柴达木盐湖考察。 1983年2月,柳大纲(前排中)在从事化学工作55周年会上和部分学生合...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刘永坦:勇闯中国雷达“无人区” 1998年1月,刘永坦(前左一)在雷达实验站和研究人员一起观察分析 。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坐者)仍然带领团队做科研。 1980年4月,刘永坦参观英国伯明翰植物园。 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1997年8月...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洪义麟:斑斓世界里的追光者 洪义麟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洪义麟,是一位衍射光栅研制专家。但在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一位工程师,更是缺什么设备就能想办法造出什么设备的能工...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醉心小虫研究 胸怀家国天下 图为尹文英手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50
扎根科学岛 逐梦“种太阳” 世界首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EAST。等离子体所供图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小岛——科学岛上,一项创纪录的实验正在开展。40多年来,可控核聚变这一人类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
张宏:探索细胞里的生命奥秘 张宏在查看实验样品。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张宏,1969年生,安徽黄山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细...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
朱起鹤:“小”分子著“大”文章 朱起鹤。化学所供图 开创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设计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实验装置、发现新的分子团簇……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朱起鹤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探索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分子机理。 2...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
李洪钟:深耕流态化 厚积展“洪”图 1965年,李洪钟在母校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前留影。 1981年,李洪钟(右二)硕士毕业时和导师郭慕孙(右一)在一起。 1988年,李洪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在他设计与安...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伴豆一生 为中国大豆争气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田博群摄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试验田 田博群摄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在接受采访 田博群摄 大豆种植试验区里一片片豆荚微微黄 史轶夫摄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就应该研发出最好的...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
她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 夏培肃(摄于1946年)。 “107机”全景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供图 许多人恐怕不知道,出身教育世家、一生恬静淡然的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年轻时是如何的血气方刚。 1947年夏天的一天夜里...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