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一位89岁老院士,上了一辈子“地理课”

2006年6月23日,郑度在西藏嘎隆拉山考察。 2019年,郑度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2007年8月,郑度在西藏加吾拉山口考察。 2023年9月,郑度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
2天前
0890

救亡亦存报效心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科学家们始终不曾放弃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科学的坚定信念,让中国的科学火种得以在硝烟战火中顽强存续。 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战火纷飞...
7天前
02060

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在查看土地改良情况。受访者供图 金秋时节,黑土地又迎来一个丰收季。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道出了黑土地的珍贵与肥沃。作为地球上...
1周前
02280

鲁丽敏:为植物绘制“家谱”

鲁丽敏在野外开展考察工作。受访者供图 就像人类会通过家谱追溯祖辈亲缘、梳理家族脉络,地球上的植物也有属于自己的“家谱”,那便是记录物种演化历程、串联亲缘关系的植物“生命之树”。这份特殊的“家谱”,不仅...
2周前
02780

汪小全:科学无捷径 唯有扎根大地才能结果

汪小全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的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情况。受访者供图 三十余载科研路,汪小全似乎总是“在路上”。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也曾多次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开展...
2周前
01880

四十余载追寻量子之光

人物小传 郭光灿,1942年生,福建泉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
2周前
02720

卢佩章:我只是团队中的一个小兵

卢佩章 大连化物所供图 1999年,一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举办的大会在京举行,目的是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 回忆起那段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经历时,卢佩章言辞...
3周前
01890

闫阿儒:科研征途永不消磁

闫阿儒(中)与团队成员观察新制备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宁波材料所供图 “如果这个问题我们都解决不了,那就没有人能解决了。”遇到科研难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研究员闫...
3周前
02020

蔡希陶:做有用工作  写“立体文章”

蔡希陶(1911—1981) 1938年,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在昆明黑龙宫挂牌成立。 1934年,23岁的蔡希陶和他1933年在云南贡山采集的植物标本野生亚麻。 20世纪70年代,蔡希陶(右三)带领学...
1个月前
01,4780

克尽厥职 迤逦前行

20世纪90年代,唐克丽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时留影。 2005年,唐克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唐克丽工作照。 唐克丽(1932— ) 上海人,1954年毕...
1个月前
0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