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儿科病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PEDIATRIC AND DEVELOPMENTAL PATHOLOGY》自1998年创刊以来,始终专注于胚胎发育异常、儿童肿瘤病理及先天性畸形等研究领域。该期刊2023年最新影响因子攀升至2.876,在79本病理学SCI期刊中位列第41位,其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的特色使其成为发育病理学研究者必关注的学术平台。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单细胞测序等新技术在儿科病理领域的应用,期刊近期开辟了”数字病理与精准医学”专栏,这为投稿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定位与发展历程解析
该期刊由美国儿科病理学会(SPP)与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联合主办,覆盖围产期病理、儿童软组织肿瘤、先天代谢疾病等特色方向。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编委会新增三位亚洲籍专家,反映出期刊对亚太地区病例资源的重视。相较于《Modern Pathology》等综合病理学期刊,其独特价值在于聚焦0-18岁群体的病理特征,尤其欢迎包含长期随访数据的发育畸形研究。
主编团队特别强调病例报告的创新性,要求提供至少5年随访资料及分子诊断验证。以2023年收录的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研究为例,研究团队整合全外显子测序与数字病理分析,这种多模态研究方式获得优先刊发资格。
学术影响力与投稿竞争格局
从JCR分区数据来看,该刊近三年在儿科领域的被引频次增长27%,但67.3%的投稿集中在常见儿童肿瘤方向,导致这些领域的录用率降至15%以下。建议研究者关注编委团队近年重点关注的发育代谢性疾病方向,如溶酶体贮积症、线粒体病的病理机制研究。
针对中国学者投稿,2019-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团队投稿量占比从12%提升至28%,但录用率维持在19%左右。常见退稿原因包括病例随访不足3年(42%)、缺乏分子病理验证(37%)及伦理证明缺失(21%)。建议与临床团队建立5年以上合作周期,确保研究深度。
高效投稿策略全指南
文献计量分析显示,该刊录用量最高的文章类型依次为原创研究(58%)、综述(23%)、病例报告(15%)。投稿前务必参照官网最新版的《作者须知》,特别注意数字病理图片需提供WSI原始数据,组织芯片研究需附NIH ImageJ处理流程。
技术创新类论文可侧重以下方向:三维病理重建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AI辅助儿童肿瘤分类系统开发、类器官模型验证发育毒性等。2023年9月期刊公布的组学数据提交新规要求,所有测序数据必须同步上传至EGA或GSA数据库。
审稿流程与修改要点
该刊采用双盲审稿制,平均初审周期为42天。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起启用的AI辅助审稿系统会对方法学部分进行算法核查,研究者需特别注意方法描述的具体性。统计审查环节常见问题包括生存分析未进行多重检验校正、病例对照匹配度不足等。
修改阶段应重点回应审稿人关于临床意义的追问。曾有研究者通过补充器官芯片验证实验,将论文从”Major Revision”提升为”Accept”。建议准备3个月以上的修改时间预算,特别是涉及多中心数据验证时。
学术伦理与开放获取政策
2023年新修订的伦理规范要求:涉及胎儿标本的研究必须提供父母知情同意证明,使用AI工具需在方法部分详细说明应用场景。开放获取版面费为2850美元,但发育畸形领域的个案报告可申请30%费用减免。
需特别注意插图重复使用问题,该刊采用FigureCheck软件筛查图像相似度。近期撤稿案例显示,有研究者因未标注公共数据库图片来源遭学术警告。建议使用Biorender等合规绘图工具重新制作示意图。
问答精选
问题1:该期刊对病例报告的特殊要求有哪些?
答:需包含5年以上随访数据、分子病理验证结果,以及至少3例相似病例的文献比较分析。
问题2:中国学者常见的格式错误有哪些?
答:参考文献未按AMA格式标注页码,病理图片缺少比例尺和染色方法说明,统计学符号未斜体化。
问题3:如何提高发育畸形类研究的接收率?
答:建议整合影像组学数据,提供动物模型验证,并添加患者家系遗传分析图谱。
问题4:该期刊的快速发表通道适用条件?
答:涉及公共卫生事件(如先天性 Zika 综合征爆发)或具有诊疗指南修订价值的研究可申请绿色通道。
问题5:投稿前需要哪些伦理准备?
答:需提供机构伦理批件英文原件、患者监护人签署的数据使用同意书,及标本处置合规声明。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