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与系统科学领域深耕的科研工作者,2023年都将目光投向了快速崛起的《PROCESSES》期刊。这本由MDPI出版的开源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已达3.5,在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制造系统、智能流程控制等细分领域展现出强劲势头。据统计,该刊2023年前三季度稿件处理周期缩短至38天,录用率稳定在42%左右,堪称工程应用类研究的快速发表通道。
1. 这本SCI新贵有何独特定位?
相比传统化工期刊,《PROCESSES》最大的特点是构建了跨学科对话平台。从2023年新增的”过程数字化”专栏可见,期刊正在打造流程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阵地。编委团队中30%的专家来自自动化控制领域,这解释了为何该刊对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等主题的稿件格外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其”过程强化与放大”板块,这里既刊登微反应器数值模拟研究,也接受中试规模的工程案例。2023年9月刊发的青岛科技大学团队关于连续流硝化反应器放大研究的论文,将实验室数据与工业装置参数对比分析,正是该板块的典型范本。
2. 投稿前的三大核心准备
数据可视化是打动审稿人的关键。针对过程工程类研究,编辑建议至少包含2张三维相图或动态模拟动图。北京化工大学团队6月发表的催化蒸馏塔优化研究,通过ANSYS生成的温度场云图对比,清晰展示了改进工艺的优越性。
实验验证部分需要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条。建议设置空白对照、传统工艺对照、优化方案对照三个组别。注意在反应动力学研究中,除Arrhenius曲线外,还需补充关键组分的时间浓度分布曲线。
3. 编辑最关注的创新性维度
2023年拒稿统计显示,65%的退稿源于创新性不足。技术改良类研究需明确标注效率提升指标:能耗降低超过15%,收率提高10%以上,或是设备成本缩减20%的研究更容易获得青睐。华南理工团队在七月份发表的膜分离工艺优化论文,因实现能耗降低22.3%被优先送审。
跨学科融合是重要加分项。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催化剂筛选,或是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反应监控系统,这类研究在该刊的录用率高出常规研究18%。但需注意技术应用的合理性,生硬嫁接AI算法的论文容易遭遇审稿人质疑。
4. 如何把握审稿周期窗口?
该刊实行”动态审稿”机制,稿件处理速度与送审阶段强相关。数据显示,初审阶段(3-5天)通过率约75%,送审后平均15天返回意见。需特别注意12月至次年2月投稿高峰期的处理延迟,建议避开这三个月的投稿拥挤期。
催稿策略上,推荐使用系统站内信而非邮件沟通。统计表明,初审超过7天或修回后10天未处理的稿件,通过站内信提醒可平均缩短等待期4.2天。但切忌重复催稿,两次询问间隔应保持10个工作日以上。
5. 版面费与学术规范的平衡术
作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2200瑞士法郎的版面费确实不菲。但该刊设立了季度性的费用减免政策,来自低收入国家的通讯作者可申请最高50%的折扣。2023年新增的”青年学者快速通道”计划,对35岁以下一作的优秀论文给予30%费用减免。
在学术规范方面,要特别注意过程模拟数据的可复现性要求。所有数值模拟研究必须提交完整的参数设置文件,化学反应工程的动力学研究需包含三个重复实验数据。今年三月某高校团队因未公开催化剂表征原始数据而被撤稿的案例值得引以为戒。
投稿后管理:从校样到宣传的完整链条
收到录用通知后,务必在48小时内完成校样。该刊实行”早出版”政策,接收后72小时即在线见刊。文章宣传时可重点突出”Processes”的学科交叉特色,在ResearchGate等平台推送时标注”系统工程”、”智能制造”等关键词能获得更好传播效果。
高频问答实录
问题1:非化工专业可以尝试投稿吗?
答:该刊42%的稿件来自交叉学科,重点在研究方法与工业流程的相关性。环境工程的废水处理工艺、材料科学的制备过程优化均在收稿范围内。
问题2:综述类文章有何特殊要求?
答:需包含近三年文献占比60%以上,建议采用”技术路线演进图+专利地图”的双重分析框架,录用量控制在年发文量的8%左右。
问题3:实验型论文的数据量标准?
答:连续过程研究需提供不少于三个操作条件下的数据对比,间歇反应则应包含完整的动力学曲线。建议辅助材料中上传关键实验的原始记录扫描件。
问题4:如何提高技术改良类稿件的创新性?
答:引入TRIZ理论进行工艺分析,或采用六西格玛方法量化改进效果。重点展示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如能耗、收率、设备投资回报周期等维度。
问题5:投稿被拒后的申诉策略?
答:编委会接受有理据的申诉,需在15天内提交申诉信,附上针对每个审稿意见的逐条反驳证据。成功案例显示,补充关键验证实验数据是最高效的申诉策略。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