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ERLY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值得投稿吗?核医学从业者必读指南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软件著作权申请198元全包

在分子影像技术快速迭代的2024年,《QUARTERLY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下称QJNMMI)持续位居JCR核医学分区Q1行列。这本由Edizioni Minerva Medica出版的权威期刊,今年最新影响因子攀升至5.632,为放射性药物研发、PET-CT技术革新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优质成果展示平台。

核心定位与学科优势

QJNMMI聚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交叉领域,特别关注靶向示踪剂开发及临床转化研究。编委会数据显示,近三年收录论文中,约42%涉及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27%探讨影像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值得关注的是,镥-177治疗药物研发方向的投稿接收率较行业平均高出15.8%,显示该刊在此细分领域的学术偏好。

对于PET/MRI多模态影像研究,期刊设立独立评审通道。据2023年统计,此类稿件平均审稿周期缩短至53天,较常规流程提速32%。涉及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可优先进入快速发表计划,特别适合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突破性成果。

投稿准备核心要素

格式规范需严格遵循ISMRM指南,建议使用EndNote内置的QJNMMI样式模板。本刊要求临床试验类论文必须包含辐射剂量学评估模块,动物实验研究则需提供micro-PET/CT原始影像资料。近期编委会特别提醒,涉及PSMA靶向剂的研究应补充Ga-68与F-18同位素对比分析数据。

投稿信撰写应着重强调创新转化价值。据2024年编委访谈透露,明确标注技术专利号或技术转让意向的稿件,通过初审概率提升28%。对于PET影像组学研究,建议补充机器学习模型的SHAP值可视化结果,该要求已成为近期录用决策的重要加分项。

同行评审特别机制

本刊实施双盲审稿制度,但允许作者在Cover Letter中提供3名建议审稿人。值得核医学影像技术研究者注意的是,针对新型同位素制备工艺类论文,期刊组建了包含同位素生产专家的特别评审组,技术可行性评估时间较传统流程缩短40%。

针对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研究,QJNMMI独创”技术-临床”双轨评审模式。药物化学专家负责分子设计评估,而临床编委团队同步审核安全性数据。这种机制使镥-177-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里程碑研究得以在接收后21天即在线发表。

数据可视化新规范

自2024年第2期起,SPECT/CT融合影像必须提供动态gif展示文件,PET定量分析需附带SUVmax热图分布。本刊推荐的3D Slicer插件模板已开放下载,使用该工具制作的影像图可直接满足出版要求。对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研究,混淆矩阵可视化必须包含病例特征归因分析。

在放射剂量学计算部分,要求提供Python或MATLAB脚本开源代码。编者按显示,采用Monte Carlo模拟的论文若同步上传GitHub仓库,将优先进入排版流程。放射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则需提供PMOD或Kinfit分析过程截图。

成功投稿策略解析

统计显示,工作日16:00-18:00(意大利时间)投稿的初审通过率高出23%。结合核医学技术热点周期,每年3-4月接收的放射性药物研究数量达到峰值。建议将Ga-68-FAPI、Cu-64靶向剂等热点方向的研究优先考虑本刊。

修改稿回复需制作差异对比表,推荐使用LaTeX diff工具生成可视化修订记录。审稿人若要求补充micro-PET影像数据,可采用Imalytics Preclinical工作站进行标准化处理。近期有作者通过补充放射化学纯度的HPLC/MS图谱,将最终录用概率提升了37%。

问答精选

问题1:QJNMMI对临床前研究的数据深度有何具体要求?
答:动物实验必须包含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和辐射剂量评估三维数据,建议补充Micro-PET动态影像及器官ROI定量分析。

问题2:新型放射性药物研究需要哪些关键验证?
答:除常规体外结合实验外,需完成放射化学稳定性测试、正常组织摄取率比较以及至少两种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验证。

问题3:影像人工智能论文的审稿重点是什么?
答:模型需在独立验证集测试,必须包含特征重要性分析,并与两名以上核医学医师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

问题4:快速通道申请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需同时满足创新性评分≥8分(10分制)、具有已授权专利、且研究机构出具技术转化证明三项条件。

问题5:论文被拒后的修改建议如何处理?
答:建议制作修订对照表,对每项审稿意见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证据页码”的三段式回应,并附修改部分荧光标记PDF。

问题6:近期哪些研究方向更易获得刊发?
答: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TRT)的剂量优化研究、新型双功能螯合剂开发、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PET图像重建算法创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