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上海即将举办哪些重量级学术会议?

2023年第四季度上海即将举办哪些重量级学术会议?

随着全球学术交流全面复苏,上海正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枢纽城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3年第四季度将有多达37场国际级上海学术会议密集举办,覆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据市科委最新数据显示,这些会议预计将吸引超过2.6万名海内外学者,创下近五年单季会议规模新高。

国际学术盛会聚焦科技最前沿

在10月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伦理大会上,来自DeepMind、OpenAI的顶尖技术专家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共议AI治理框架。这场上海学术会议特别设置数字分身论坛,参会者可通过全息投影进行跨国互动。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型机将首次在华进行现场动态演示,展示具身智能的最新突破。

同期举办的全球脑科学峰会则将揭晓中国脑计划第三阶段研究路线图。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将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公布新型神经调控技术,这项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获得突破的研究,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生命科学领域迎来爆发式创新

11月举行的国际合成生物学大会堪称年度重头戏。主办方上海科技大学透露,会议将首次设立CRISPR-Cas12基因剪刀技术专区,诺贝尔奖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确认线上参会。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特别增设生物安全伦理审查分论坛,体现了中国科研界对技术风险的审慎态度。

在细胞治疗专题会议上,复星凯特将公布首款国产CAR-T疗法两年临床数据。与常规学术报告不同,会议创新采用”科学剧场”形式,科研人员通过情景剧演绎技术突破背后的研发故事,这种上海学术会议特有的呈现方式已引发海外同行的效仿兴趣。

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新趋势

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全球科创领袖论坛将于11月同期举办。这场上海学术会议突破传统模式,设置跨国企业CTO与初创团队”48小时极限挑战”,宝马集团已确认提供自动驾驶真实场景数据集作为竞赛题目。据统计,去年该活动促成的技术转让合同金额高达17亿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大会,会议将首发《智能算力发展白皮书》,建立覆盖三省一市的数据交易联盟标准。上海数据交易所专家透露,此次制定的跨境数据流通规范可能会上升为国家标准,这标志着上海学术会议正在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制定实施。

青年科学家舞台彰显创新活力

面向35岁以下科研人员的”明日之星”学术马拉松将于12月开赛。这项上海学术会议首创的48小时不间断学术PK,要求参赛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从课题立项到成果展示的全流程。去年冠军团队研发的微型光谱仪,现已应用于天宫空间站环境监测系统。

在材料科学青年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将展示基于液态金属的4D打印心脏支架。这种可随体温改变形状的创新材料,已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能有效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会议特设的风险投资对接专场,为实验室成果转化搭建了高效通道。

参会指南与筹备进展速览

根据上海市国际会议服务中心公告,本季度所有学术会议均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境外学者可通过学术成果”预认证”通道申请电子签证加急办理,中国科协提供的云参会系统支持多语种实时转录功能。需要提醒的是,涉及生物安全等敏感领域的会议需提前30天提交参会材料备案。

交通保障方面,虹桥枢纽将开通学术会议专线巴士,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与浦东张江科学城。为践行绿色会议理念,主办方推出碳积分系统,参会者选择共享交通或电子资料可累积积分兑换纪念品。这种创新举措使上海学术会议在追求学术高度的同时,也展现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打造全球学术新高地

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产业应用落地,本季度上海学术会议彰显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多维动能。这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加速知识生产的全球化协同,更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重塑科研合作范式。随着更多原创性成果在这些会议中孕育,上海正在从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地转变为全球科技治理的策源地。

问题1:本季度上海学术会议有哪些创新形式?
答:包括全息投影数字分身论坛、48小时科研马拉松、科学剧场情景演绎、风险投资即时对接等创新模式,突破传统会议形式。

问题2:哪些国际顶尖学者确认参加上海会议?
答:DeepMind首席科学家David Silver、CRISPR技术发明人Emmanuelle Charpentier、MIT神经工程专家Edward Boyden等诺奖级学者均已确认参会。

问题3:交通住宿方面有哪些便利措施?
答:虹桥枢纽开通会议专线巴士,浦东机场设置学者快捷通道,协议酒店提供24小时学术网络专线,并配套智能会议导航系统。

问题4:青年科研人员有哪些专属机会?
答:”明日之星”学术马拉松提供48小时极限挑战,材料论坛设置风险投资对接专场,优秀项目可获得孵化基金支持。

问题5:敏感技术领域的参会要求有何特殊规定?
答:生物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会议需提前备案参会材料,境外学者须通过学术成果预认证,部分闭门会议实施双重加密通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