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具科研活力的城市,上海在疫情后迎来学术会议爆发式增长。截至10月底,国家会展中心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已举办高端学术论坛217场,较去年同期增长45%。在这些会议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全球AI医疗峰会单场吸引跨国药企高管与院士学者达2300人。
一、人工智能领域的三大巅峰对话
11月17日即将召开的「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堪称年度重头戏。特斯拉首席科学家Andrej Karpathy确认参会,会议将首次发布中国大模型产学研融合指数报告。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设初创企业路演专场,30个免费展位已通过张江科学城官网开放申请。
同期举办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习近平研究院主办的「可信AI伦理国际研讨会」,聚焦生成式AI的版权归属难题。香港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带领的跨学科团队将发布《深度伪造技术治理白皮书》,会议注册费包含电子版资料下载权限。
二、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年度学术年会定档12月5-7日。继去年发布单细胞测序新技术后,今年将展示世界首例脑机接口调控蛋白质合成成果。注册通道10月20日开放,早鸟票限前500名,建议关注「中科院上海分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提醒。
同月举办的「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国际峰会」更具产业化特色,凯赛生物等上市公司将发布聚酰胺产业化新工艺。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制,线上直播需提前72小时实名认证,海外学者可通过ZOOM特设频道接入。
三、环境科学的跨界融合实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碳中和城市发展论坛」11月底召开。会议首次引入元宇宙分会场,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碳排放可视化系统。参会企业可获得SGS认证的碳管理培训证书,高校教师团队报名享受6折优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洋微塑料防治技术交流会」,中船重工将发布新型海洋垃圾收集装置。会议采用论文墙报与实物展示结合形式,注册用户均可申领《海洋污染治理专利汇编》纸质版,限量300份。
四、金融科技的双向学术通道
陆家嘴金融科技峰会设立「区块链与支付清算」平行论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专家确认出席。会议设置闭门政策解读环节,需单独提交申请材料并通过合规审查,建议金融机构法务人员提前准备参会授权书。
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跨境数据流动与金融安全研讨会」更侧重理论突破,会议论文集将由Springer出版。青年学者投稿通道11月10日截止,录用论文作者可申请会议奖学金,最高额度达8000元。
五、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对接
「第三届石墨烯应用技术大会」将于12月中旬在临港新片区举行。会议特设工程师之夜沙龙,与会者可通过专属APP预约与产业界专家的15分钟深度对谈。注册企业可提交技术需求,由市科委匹配高校科研团队现场对接。
同期举办的「柔性电子穿戴设备研讨会」瞄准医疗级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将发布心电监测贴片临床试验数据。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可申请产品展示位,需提供CFDA二类及以上认证文件。
【实用参会策略】
建议科研人员优先关注会议的知识产权条款,部分国际会议要求签署成果共享协议。高校师生可利用学术会议管理系统(如ConferenceAlerts)设置上海地区提醒,注意区分官方注册平台与中介代理。企业参会需提前30天准备合规审批,特别是涉及技术展示的保密协议。
学术会议情报获取问答:
问题1:疫情后上海学术会议有哪些新变化?
答:呈现三大趋势:①混合会议占比达78% ②产业对接环节增加40% ③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学术成果存证。
问题2:如何获取免费参加高端会议的机会?
答:可关注各高校科研处官网的志愿者招募,或申请会议学生助理岗位。部分会议提供论文录用者交通补贴,需在投稿时勾选申请选项。
问题3:哪些会议适合在读研究生参与?
答:推荐「青年学者创新论坛」和「研究生学术训练营」。前者提供与院士对话机会,后者包含论文写作工作坊,注册费通常低于常规会议50%。
问题4:行业型学术会议对职业发展有何帮助?
答:据最新调研,82%的企业HR将学术会议参与经历纳入技术岗晋升评估,尤其是拥有分组讨论主持经验的候选人更具竞争优势。
问题5:如何避免错过重要会议信息?
答:建议同时设置三类提醒:①上海市科协官网的月预告 ②目标院校的邮件订阅 ③专业领域公众号的更新推送(如材料人等垂直类平台)。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