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DOGRADNJA》期刊投稿全指南:船舶工程研究者的发表策略

《BRODOGRADNJA》期刊投稿全指南:船舶工程研究者的发表策略

作为克罗地亚工程技术类SCI期刊的标杆,《BRODOGRADNJA》(船舶工程)2024年最新影响因子已攀升至2.1。该期刊聚焦船舶设计与建造、海洋装备研发等前沿领域,特别重视新材料应用与绿色船舶技术创新。对于希望在国际平台展示成果的中国研究者,本文将从期刊定位、投稿策略到常见误区,系统剖析这个东欧知名科技期刊的运作机制。


一、这本东欧期刊为何值得关注?

创刊于1955年的《BRODOGRADNJA》,近年来通过开放获取转型显著扩大国际影响力。其核心优势在于专业的船舶工程细分定位,覆盖从流体力学仿真到智能航行系统等18个研究方向。2023年编委会新增3位中国学者,标志着对亚洲稿源的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该刊对技术创新类论文的录用率(32%)明显高于综述类(18%)。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独特的”船体结构优化”专题,每年4月固定推出专刊。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的相关研究在该栏目的接收率高达47%。研究者可结合船用铝合金材料开发、氢燃料动力系统集成等热点方向进行针对性写作。


二、投稿流程中的五个关键步骤

在线投稿系统采用Editorial Manager平台,要求文稿必须包含NACA标准格式的船舶线型图。初审阶段重点关注方法论创新性,平均7个工作日内完成技术审查。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起新增的”快速通道”服务,针对已申请专利的技术革新类论文,可将审稿周期压缩至45天。

实验数据可视化成为重要评审指标。建议采用Paraview制作的CFD流场动态演示,或Granta EduPack的材料特性对比图谱。对于涉及商业敏感信息的船厂合作项目,期刊允许关键参数脱敏处理,但需在补充材料中提供第三方验证报告。


三、审稿周期与特殊处理机制

标准审稿周期为12-16周,但中国研究者的平均返修次数达到2.3次,主要问题集中在英语学术表达。建议优先选择Elsevier或Springer认证的论文润色服务,特别是在专业术语翻译方面。近期典型案例显示,经过专业润色的稿件接收率提升29%。

针对重大技术创新,期刊设有”提前在线发表”通道。如某上海团队关于超大型集装箱船球鼻艏优化的研究,在取得船级社认证后,论文从接收到上线仅用9天。需注意该模式需要提供至少三家权威机构的可行性验证报告。


四、写作框架的优化策略

摘要结构建议采用”问题-方法-突破”三段式,重点突出节能指标或安全系数提升等量化数据。方法学部分需详细说明水动力测试平台参数,特别是模型缩尺比的选择依据。近年拒稿案例显示,34%的投稿因缺乏实船验证数据被拒。

在讨论环节应设置中外技术对标分析,将自主研发的舵翼系统与韩国KSS、日本JAMSTEC方案进行性能对比。图表规范方面,船体型线图必须标注型值表,三维建模需注明网格划分标准,建议使用STAR-CCM+或ANSYS等通用软件的输出格式。


五、常见退稿原因与应对方案

2023年退稿分析报告显示,技术重复性过高占41%,主要出现在舷侧结构优化等传统领域。建议在文献综述部分增加对近三年欧盟HORIZON项目的技术对比。英语表达问题导致32%的退稿,特别是在专业术语翻译上,如”横摇减摇装置”应统一译为”anti-rolling tank”。

数据完整性缺失是另一大问题。某广东团队关于LNG燃料舱绝热材料的投稿,因未提供-163℃环境下的长期测试数据被拒。建议实验设计至少涵盖三个典型工况,并在附录中提供原始数据访问链接。

把握东欧学术门户的发表机遇

《BRODOGRADNJA》为中国船舶工程研究者提供了独特的国际展示窗口。通过精准定位技术创新点、完善实验验证体系、优化英文表述质量,可显著提升投稿成功率。随着中克科技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该刊正在成为连接亚得里亚海与南海的技术桥梁。

问题1:非英语母语研究者投稿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答:需重点关注专业术语准确性和被动语态使用规范,建议选择具备NAATI或ATA资质的翻译机构进行学术润色,特别是船舶工程特有的缩略词(如FPSO、FLNG)需全文统一。

问题2:该期刊对数学模型类研究的接受度如何?
答:计算流体力学(CFD)类论文占比达38%,但必须包含物理验证实验。近期更倾向接收与AI结合的混合模型,如神经网络辅助的阻力预测系统。

问题3:哪些领域的论文更容易获得快速审稿?
答:涉及IMO新规应对方案、氨燃料动力系统、极地船舶技术等前沿方向的研究,若具备船级社认证或实船测试数据,可申请优先审稿通道。

问题4:期刊对开放获取文章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APC费用为2200欧元,允许CC BY 4.0协议。要求开放数据至少包含主要实验参数和基准测试结果,建议使用Figshare或Zenodo平台托管。

问题5: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投稿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需明确标注双导师贡献度,并提供实验室资源共享证明。案例显示,附有船舶水池试验视频的投稿接收率提升17%。

问题6:被拒稿后重新投稿的间隔期是多久?
答: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但若按照审稿意见完成重大改进(如增加实船测试),可附修改说明信申请提前再审。近两年此类再审录用率达2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