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因为喜欢,所以无畏

学者风采2个月前更新 中科院
3,135 5 0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个人如何能在远离家人2000公里的地方,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超级显微镜”工程?齐欣,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总工程师,用一台她亲手“强心”的大国重器,回答了女儿的疑问。从博士期间攻克被国外封锁的谐振电源技术,到带领团队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她将“坚持”二字化为热爱的本能。她不是超人,只是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正是她无畏前行的全部秘密。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齐欣:因为喜欢,所以无畏

齐欣 受访者供图

“妈妈,你是中国科学院的,又是学物理的。我物理学得不好,会不会让你觉得失望?”获得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之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高级工程师齐欣,突然被女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齐欣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不会的,姑娘,你只要尽自己努力去做就好。”

每次提到女儿,齐欣都会很疼爱地称“我姑娘”。她对女儿的要求不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出最漂亮的结果,而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尽力而为。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女儿的骄傲

今年5月,齐欣化了妆,拍了张照片。照片上,她穿着白衬衫、黑西装,身材笔挺,胸前戴着“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红色绶带,浓密的卷发蓬松舒展地落在肩上。

照片在官方平台上发布后,很快就被齐欣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老师问“这是你妈妈吗”,女儿笑着点头说“是”。

在女儿心里,妈妈一直是她的骄傲,尽管她们聚少离多。

齐欣的家在北京,丈夫在北京工作,女儿也在北京读书。但是,齐欣的工作地点却在距离北京2000公里之外的广东东莞。她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的总工程师。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第一个异地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单位是位于北京的高能所,建设地点却在东莞。

该装置被誉为“超级显微镜”“微观世界的探针”,可以通过加速器加速质子,撞击金属钯产生中子,再用中子探测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多学科领域的强大科研平台。

2014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始安装设备。从那时起,齐欣就与家人开始了异地生活。那一年,女儿刚上小学。

当女儿上初中时,齐欣以为女儿已经适应了与妈妈异地相处。直到女儿读高一的一天,母女俩难得在家坐在一起聊天,女儿突然说:“每次我遇到困难,其实就想让你抱抱我或安慰我,但你就顾不上。我不想让你走,就想让你陪我。”

齐欣听完眼睛发酸,心里觉得万分亏欠。她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与孩子都在克制和忍耐着心里的思念。

她偶尔会想,如果时间能倒退,自己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时间能倒退……

齐欣本科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与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年12月,28岁的齐欣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她当时研究的是一种在加速器中被称为“电源心脏”的谐振电源技术。这是一种转换和控制电能的技术,可以用于改善开关电源的稳定性等,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技术预研工作的内容之一。

最初,齐欣在寻找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给她指了3条路,但她觉得谐振电源技术这条路“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因为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国内既无经验也无设备。

做出选择那一刻,齐欣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缘分便开启了。毕业时,她做出了一套约为实体机1/10大小的原理样机,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获得博士学位后,齐欣留在高能所工作。

2006年3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齐欣,就接到所里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小样机做成能工程化应用的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为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强心”。

之后,齐欣进行了上万次高压大电流实验研究,最终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任务。“核心技术等不来,只能自己闯!”回忆起那段历程,齐欣感慨道。

2014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始安装设备,齐欣想都没想就收拾行李跟着大部队来到东莞市大朗镇。2018年7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正式开放运行后,齐欣又将目光瞄准故障率相对较高的短板设备。她还积极推进重氢闸流管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研制,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在齐欣和团队的努力下,两年内,加速器注入引出系统年度运行总故障时间缩短到原来的30%。

2019年,完成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任务的齐欣,终于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可紧接着,她又承担起位于北京怀柔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的建设任务,负责光源工程的注入器电源系统的研制。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怀柔工作,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

2024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开工建设,齐欣再次回到大朗镇。这次,她成为二期工程的总工程师,担子比过去更重了。

过去十多年,齐欣忙得像一只陀螺,但这只陀螺转出了技术的独立自主。“10年前,我们有很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现在我们跟他们是同等水平,有些技术甚至已经赶超。”回想过去那段时光,齐欣笑着说。

如果时间能倒退,她想,自己依然会选择当初博士论文的课题,也依然会拎着行李去建设我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

所谓“坚持”

获得各项荣誉后,很多记者会问齐欣“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对于齐欣来说,没有所谓的“坚持”,一切都是兴趣驱动的结果。

齐欣的父亲曾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空气动力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山区的航空航天部门工作。齐欣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动手做了一块小电机磁铁,然后用小电机加工出一台小风扇。齐欣觉得那台风扇是她见过的最漂亮的风扇,不仅精致,而且实用。自那之后,齐欣特别喜欢跟在父亲身边给他打下手。

高考完报志愿时,早已做足功课的齐欣,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电力电子及自动化学院。大学毕业后,齐欣想考研,征求家长意见时,父母亲说“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力去做就好”。

之后,她做博士论文,以及带着团队完成各种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都是兴趣驱动的结果。“我从一开始就很喜欢做这些事,包括在实验室里做设计,做小设备、大设备,做完之后放在工程里用……”齐欣说,“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保障可以让科学家去做很多新研究。我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用,我也因此感到很自豪。”

就像当初惊艳于父亲做出的电风扇一样,这种感觉持续不断地推着齐欣往前走。

她经常鼓励团队里的年轻人:“我们在做一项工程时,不要局限在这个工程里。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发挥奇思妙想,提炼工程问题中的技术和科学问题。觉得有感兴趣的创新点,我们就去做研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如今,齐欣常常这样鼓励女儿:“妈妈现在做这个工作,是因为喜欢,也是因为喜欢,所以不会觉得困难。我希望你将来也能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因为那样你就不会觉得艰难了。”

当女儿说喜欢生物时,齐欣像当初父母支持自己那样支持女儿:“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力去做就好。”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8-08 第1版 要闻)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5 条评论

  • 暗界囚徒
    暗界囚徒 游客

    好奇谐振电源技术现在国产化到什么程度了?

    江苏省南京市
    回复
  • 旋转的陀螺
    旋转的陀螺 游客

    看完想起我妈妈也是科研工作者,小时候经常见不到她

    江苏省南京市
    回复
  • LotusPond
    LotusPond 游客

    散裂中子源二期加油!期待更多科学突破

    广东省广州市
    回复
  • 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 游客

    女儿那句’就想让你陪我’戳中我了,妈妈们太难了😢

    上海上海市
    回复
  • 炽焰魔导
    炽焰魔导 游客

    科研人员的家庭付出真的不容易,致敬!

    上海上海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