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期刊经常撤稿吗?科研诚信危机下的真实图景

EI期刊经常撤稿吗?科研诚信危机下的真实图景

2023年底东南大学曝出8篇EI论文被批量撤稿的新闻,将工程技术索引(EI)期刊的学术诚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显示,过去五年EI期刊撤稿量增长230%,其中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178篇。这个数据背后,不仅揭示着”EI期刊撤稿”现象的加剧,更折射出学术界正在经历的系统性信任危机。

EI期刊撤稿数据揭示的行业趋势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警示公告中,中国科研机构的撤稿占比从2018年的26%攀升至2023年的45%。中科院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EI期刊的学术不端举报中,重复发表占38%、数据篡改占29%、剽窃占23%。这些数字反映出作者和期刊的共谋生态——部分期刊为维持影响因子刻意压低拒稿率,而作者为职称评定追求快速发表。

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去年被撤销的3篇EI论文,都涉及使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的实验图像。这种借助GAN生成对抗网络伪造SEM电镜图的新型造假手段,使得传统查重系统完全失效。更令人担忧的是,涉事论文中有2篇曾在评审环节获得”创新性突出”的高度评价。

撤稿背后的学术评估体系漏洞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对EI论文的”特殊优待”,催生了大量低质量论文产出。部分高校的职称评审细则中,EI论文与SCI等同分值,但在查重检测时却采用不同标准。这种制度漏洞导致”论文工厂”专门开发针对EI期刊的”定制服务”,根据期刊接收偏好调整造假策略。

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数据显示,EI撤稿论文的平均重复率(22.3%)显著低于SCI撤稿论文(34.7%)。这印证了造假者更倾向于采取数据篡改、图像处理等隐蔽手段。某第三方论文润色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接收的EI论文修改需求中,有40%涉及”结果美化”等灰色操作。

期刊运营模式埋下的质量隐患

区别于SCI期刊的严格准入制度,EI检索会议论文集采用”申报制”收录。这意味着只要主办方缴纳费用并通过形式审查,整本会议录都会被批量收录。IEEE旗下某EI期刊编辑坦言,他们处理的投稿中约15%存在单位署名争议,7%存在伦理审批缺失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掠夺性期刊”的渗透。截至2023年12月,Beall’s List记录的疑似掠夺性期刊中,有23家同时具备EI检索资质。这些期刊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平均7天)、降低格式要求等手段吸引投稿,客观上为学术不端提供了温床。

技术打假与制度防御的双重突围

在技术层面,多模态剽窃检测系统开始应用于EI论文审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智检2.0″系统,已能识别图像PS痕迹和实验数据异常波动。某些重点高校要求EI论文存档原始数据时,必须包含实验室设备自动生成的元数据文件。

制度层面,科技部新规明确要求2024年起所有受资助项目成果,如涉及EI论文发表需在投稿前完成伦理审查备案。部分省市已将撤稿记录纳入科研诚信档案,规定被撤稿者三年内不得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但这些措施在具体执行时,仍面临属地管理差异带来的监管缝隙。

重塑科研伦理的全球性努力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2023年针对工程领域期刊发布新的撤稿指南,要求在发现重复发表时应同步追查所有版本论文。爱思唯尔集团对其旗下的EI期刊实行”追溯审查”,对已发表论文随机抽取10%进行二次同行评审。

国内学界则从教育培训入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23年起将科研伦理考试纳入青年基金申请必备条件。这种前置性防范措施正在改变研究者的认知模式,某重点实验室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过系统伦理培训的研究生,其论文中的方法描述完整度提升27%。

这场关乎学术存亡的保卫战,需要作者、期刊、机构三方共同构筑防火墙。当某EI期刊主编开始要求投稿人提供实验视频记录时,当高校将论文代表作制度改为成果累积评价时,当作者自觉使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研究数据时,”EI期刊撤稿”将不再是点击量的保证,而是学术自净机制的勋章。

问题1:EI期刊撤稿最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答:根据近三年数据统计,重复发表(38%)、数据篡改(29%)和剽窃(23%)位列前三。与SCI期刊不同,EI撤稿中实验图像造假的占比更高,达到15%。

问题2:如何降低EI论文被撤稿风险?
答:建议完善四个方面:①保留原始实验数据及设备日志;②进行投稿前伦理自审;③避免”一稿多投”的灰色操作;④使用图像完整性检测工具做自查。

问题3:EI期刊撤稿是否影响职称评定?
答:2023年新版《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明确规定,被撤稿论文不得作为任何职称评审的有效材料,已获职称者将面临重新复核。

问题4:普通研究者如何辨别掠夺性EI期刊?
答:注意三个危险信号:①承诺7天内完成审稿;②收取超过2000美元的版面费;③期刊官网缺少明确的编委信息和投稿指南。

问题5:EI撤稿数量增加是否代表质量下降?
答:这反而可能反映审查趋严。数据显示,主动撤稿比例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35%,说明更多作者和期刊在发现问题后选择自我纠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