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期刊致谢部分写作指南:从结构规范到学术伦理的完整解析

EI期刊致谢部分写作指南:从结构规范到学术伦理的完整解析

在EI期刊论文写作中,致谢部分往往被科研工作者视为”技术含量最低”的模块,但2023年《自然》期刊的撤稿数据显示,有12%的学术不端案例与致谢声明不规范直接相关。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EI期刊致谢既需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又要体现科研伦理的现代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研诚信建设强化背景下,如何写好这个看似简单的段落,已经成为每个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学术素养。


一、学术致谢的核心要素与结构规范

根据Elsevier出版社最新修订的《作者指南》,标准的EI期刊致谢应包含三个层次:明确研究资助来源,包括基金编号和资助机构全称;说明技术贡献主体,须具体到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支持;披露潜在利益关系,特别是企业赞助或专利关联性声明。某重点实验室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的论文中,致谢段落以”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5078)资助”开篇,详细列举了清华分析测试中心在SEM检测中的技术支持,声明作者与企业无利益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起多数EI期刊开始要求区分”致谢”与”作者贡献”。前者仅用于非作者个人或机构的协助说明,后者则需在单独章节明确各作者的科研分工。这种改革有效避免了近年来频发的”荣誉作者”争议,也与国际通行的CRediT作者贡献系统形成呼应。


二、学术伦理视角下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撰写EI期刊致谢时,语言风格需遵循”专业克制”原则。建议使用被动语态弱化个人色彩,如”实验数据采集得到了…的支持”优于”我要感谢…”的直接表述。对于匿名评审专家,应避免具体到个人特征的描述,可采用”感谢审稿专家对研究设计的建设性意见”等标准化措辞。

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值得借鉴:某高校团队因在致谢中详细描述期刊主编的指导过程,被质疑存在潜规则的学术不端嫌疑。这提示我们既要充分体现学术感恩,又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专业距离。比较稳妥的表述方式是将具体帮助行为学术化,”感谢王教授在计算模型验证阶段提供的数值分析建议”。


三、常见致谢误区与改进策略

数据分析显示,近三年EI期刊退稿案例中,有7.2%源于致谢部分的不规范操作。高频错误包括:遗漏关键资助信息、过度渲染个人感情、混淆学术支持与私人帮助等。特别是青年学者常陷入的误区是试图通过致谢强化人际关系,这反而可能触发期刊编辑的学术伦理审查。

某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报告指出,22%的项目存在致谢与资助声明不匹配问题。解决方案建议采用”先机构后个人”的书写顺序,使用分号分隔不同性质的致谢内容。:”本研究受XX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23YFF0704500);实验设备使用得到XX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支持;感谢李高工在样品制备方面的技术指导。”


四、多学科视角下的致谢范式比较

对比2023年度EI收录的500篇论文发现,不同学科的致谢写作呈现显著差异。工程类论文中73%包含设备支持声明,而管理学科论文更侧重方法论致谢(58%)。材料科学领域普遍采用双段落结构,将基金声明与技术支持分开陈述,这种模式被《材料导报》等期刊推荐为示范样本。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交叉学科研究的致谢规范。某纳米医学团队的实践证明,采用模块化致谢结构能有效规避学科差异带来的表述冲突。他们将技术支撑、数据分析、临床资源分别归类,既符合生物医学伦理要求,又满足工程技术规范,该经验已写入某”双一流”高校的论文写作指南。


五、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型致谢形态

随着开放科学的发展,部分EI期刊开始接受补充性数字致谢。《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允许作者通过二维码链接详细说明数据集贡献者,这种创新形式既保持了正文的简洁性,又满足了科研诚信的透明化需求。但需注意,此类扩展内容仍需通过期刊伦理审查,且不能替代传统致谢的核心要素。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带来的新挑战同样值得关注。某出版社的调查报告显示,使用ChatGPT生成致谢段落存在两点风险:可能无意识泄露未申报的智能工具使用情况,以及产生格式化的感情表述。为此,IEEE多个期刊已在作者指引中明确要求说明AI辅助写作的具体环节,这对传统致谢写作提出了新的补充要求。

EI期刊致谢写作本质上是对科研生产关系的形式化记载,既承载着学术传承的人文价值,又肩负着科研诚信的制度功能。在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既要遵循”致谢不谢礼”的基本准则,又要适应开放科学时代的新型表达需求。唯有将规范意识贯穿写作全程,方能使这个”学术礼仪”模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问题1:EI期刊致谢是否影响论文查重率?
答:规范的致谢内容通常不会被查重系统标红,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通用模板。建议原创表述研究支持细节,如具体到设备型号或技术方法,既能降低重复率又增强可信度。

问题2:可以致谢非学术机构的个人吗?
答:原则上可以,但需说明其具体贡献的学术相关性。致谢企业工程师时应注明”在试样加工工艺优化方面提供专业建议”,避免泛泛感谢生活支持。

问题3:国际合作论文如何协调致谢内容?
答:建议采用分级声明模式,先列明各参与机构的设备或资金支持,再按贡献程度说明个人协助。注意遵守各国基金披露要求,特别是涉及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

问题4:撤稿后致谢声明如何处理?
答:若撤稿涉及学术不端,被致谢人有权要求删除相关表述。期刊一般会发布撤稿声明说明致谢内容的失效性,作者应及时通知被致谢方并致歉。

问题5:人工智能工具是否需要列入致谢?
答: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但建议在方法章节说明AI工具的具体用途。若AI参与核心创新环节,部分期刊要求在致谢中注明使用范围及人工干预程度。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