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自然基金委最新出台的”深部地质探测”专项申报启动,地质类EI期刊近期迎来投稿高峰。全球地质学家最新调查显示,70%科研人员在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等期刊遭遇”同类型成果堆积”的困境。如何在地质类EI期刊突围?本文将解密核心评审标准与2023年论文录用新趋势。
国内VS国际地质EI期刊的审稿差异
中国地质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地质学报(英文版)》《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国内SCI-E双检期刊的平均审稿周期已缩短至4.2个月。相较而言,爱思唯尔旗下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国际期刊,因增设”地球系统科学”新专题,首次审理时间延长至5-8周。近期Applied Geochemistry引入AI预审系统,对”深部碳循环”等前沿方向论文开启快速通道,这启示作者需在摘要中凸显与”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关联性。
论文写作的三大结构性雷区
审稿人最常指出的结构性问题中,”理论模型与实测数据断层”占比高达37%。以今年6月被《沉积学报》拒稿的某油气储层论文为例,其三维地质建模虽采用最新机器学习方法,但鄂尔多斯盆地实测数据仅包含3口井位资料。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近期强化了”数字孪生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成果验证要求,建议野外样本采集需覆盖至少5种岩相类型。
2023年热门选题风口解析
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非常规地热资源开发技术”成为投稿新宠。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的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研究已在Geothermics发表系列成果,其突破点在于将传统地温梯度分析与InSAR形变监测结合。Springer新刊Sustainable Mining今年重点关注”矿山地质环境数字孪生系统”,对智能化生态修复技术类论文实行优先审理。
参考文献的隐形评分规则
某期刊编委会成员透露,近三年内地质类EI期刊的文献评审权重从15%提升至22%。典型案例是《岩石矿物学杂志》某篇同位素定年论文,因引用1990年代经典文献比例不足而被要求修改。爱思唯尔推出的”Citation Context Analyzer”系统,能自动检测新型页岩气开发论文是否合理关联Huff地质力学模型。
图像数据的达标策略演变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最新制图标准要求,显微图像必须包含标定二维码。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推动地质剖面图向四维时空可视化转型。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近期退稿案例显示,未采用LiDAR点云数据构建数字露头模型的构造解析类论文,接收率下降43%。
问答部分
问题1:国内地质EI期刊的审稿周期为何缩短?
答:得益于国家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国内期刊引入”分类分级审稿”机制,对”深部资源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方向的论文开通快速通道。
问题2:国际期刊对AI技术的接受度如何?
答:Elsevier、Springer等出版集团正在制定地质AI论文评审标准,要求机器学习模型必须提供训练数据集的地质属性说明。
问题3:文献综述需要注意哪些新趋势?
答:需平衡经典理论与最新进展,建议2015年后文献占比不低于40%,特别是要引用目标期刊近3年发表的关联论文。
问题4:非常规选题如何在传统期刊突围?
答:采用”技术嫁接”策略,将地热开发与碳封存结合,在引言部分明确阐明与传统地质问题的继承性。
问题5:野外数据采集有何新要求?
答:除传统地质编录外,需增加无人机航测、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等数字化手段,建议至少包含两种以上数据获取方式。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