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家实现高效体细胞克隆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开发出一套高效组合技术策略,首次同时克服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面临的两大表观遗传障碍,创下当前小鼠体细胞克隆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为哺乳动物高效体细胞克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来源:财联社
2. 清华大学开发新型极紫外光刻胶材料
清华大学化学系许华平教授团队在极紫外(EUV)光刻材料上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一种基于聚碲氧烷的新型光刻胶,为先进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该光刻胶由单组分小分子聚合而成,在简洁设计下整合理想特性,有望推动国产光刻胶技术突破。
来源:搜狐新闻
3.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实现量子计算核心温控设备全国产化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潘长钊课题组在量子计算核心低温技术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室温300K至mK温区的全国产化低温制冷技术链贯通,填补国内极低温技术空白,为超导量子芯片研究提供自主可控的温控装备支撑。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4. 北京大学研发全球首个存算一体排序芯片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团队在《自然·电子》发表成果,首次构建面向高复杂度排序任务的存算一体硬件系统,提出无比较器的新架构,处理速度较传统芯片提升百倍,突破智能硬件能效瓶颈。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5. 云南大学发现高黎贡山濒危植物种群恢复
云南大学联合多所高校的科考队在高黎贡山发现濒危物种喜马拉雅铠兰种群数量显著回升,并首次记录保山茜通过重力传播种子的特殊繁殖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案例。
来源:中新网云南
6. 中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试验船交付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主导建造的国内首艘深远海试验船“未来”号在连云港交付。该船总长110.8米,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将服务于深海资源勘探与气候变化研究。
来源:搜狐新闻
7. 南京大学师生赴新疆开展红色实践
南京大学“马兰花开”实践团18名师生奔赴新疆马兰基地,通过追寻先辈足迹、参与科考等活动传承“马兰精神”,推动校地红色教育融合。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8. 科研AI泄密事件引发安全体系升级讨论
某科研机构人员违规使用AI处理涉密数据导致泄密,暴露算法时代安全风险。中国科学院推行“AI使用三重审核”制度,部分高校已投入建设省级审核平台,平衡科研效率与数据安全。
来源:新浪新闻
9. 湘雅二医院举办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联合宁乡市政府开展“送医送教送技术”活动,蒲慕明院士带队进行脑科学科普讲座与义诊,惠及200余名患者,并签署医院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
来源:人民网
10. 华人学者单日发表10篇《自然》论文创纪录
7月16日全球顶刊《自然》发表的25篇论文中,10篇由华人学者主导,涉及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研究涵盖气候变化、植物免疫、新能源等领域。
来源:澎湃新闻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