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科创版图上,甘肃以强科技行动全面起势的姿态引发关注。随着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期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这片土地上正涌动着”硬科技”突破的澎湃动能。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1.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2800家,展现出强科技战略的系统性成效。
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科创源头活水
兰州新区推行的”揭榜挂帅”2.0版本,将科研项目管理权下放至创新联合体。这项改革推动金川集团联合兰州理工大成功突破3D打印高温合金技术,使航空航天核心部件制造周期缩短40%。在白银高新区,项目审批”承诺即开工”政策让生物医药企业提前3个月投产,配套建设的同位素实验室已吸引中核集团等12家单位入驻。
科技评价体系的颠覆性变革更值得关注。西北师范大学试点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分配给研发团队,王鹏教授团队的光伏玻璃镀膜技术因此实现产业化,年产值突破5亿元。这样的激励机制创新,正在改写”孔雀东南飞”的传统人才流向。
优势产业”锻长板”构建创新策源地
在新能源领域,酒泉经开区建成的全钒液流电池中试基地已具备兆瓦级储能系统生产能力。依托敦煌百万千瓦级光热发电示范基地,光热发电技术迭代速度提升30%,度电成本降至0.35元以下。这些突破性进展,使甘肃在新型储能赛道占据重要位置。
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崛起更引人注目。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发的航天润滑油在嫦娥五号实现完美应用,其特种润滑材料中试基地即将投产。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构建的”基础原料-特种材料-终端产品”垂直产业链,使西部地区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提升至58%。
“人才特区”建设打造西部创新磁场
甘肃推行的”候鸟院士”计划显现强大虹吸效应。通过柔性引进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团队在兰州建立了重离子治癌装置研发中心。更值得关注的是”陇原英才”政策升级版,博士后的安家费提高至60万元,配套的”青年科学家社区”已集聚海归人才127名。
校企共建的创新平台成为产教融合新典范。兰州大学与兰石集团共建的智能钻机研究院,研发出全球首台全自动页岩油开采装备。这种”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模式,使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平均缩短9个月,产品迭代速度提升40%。
区域协同创新重塑西部科创格局
兰西城市群科技走廊建设迈出关键步伐。兰州-西宁创新共同体首批7个联合攻关项目已取得突破,其中青藏高原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通过科技部验收。白银与宁夏中卫共建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已达500PFlops,服务长三角企业超200家。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要素的跨省流动机制创新。由甘肃牵头的黄河流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整合三省研发设备价值超12亿元,促成联合攻关项目37项。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制度设计,正在重构整个西北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中,甘肃特色技术崭露头角。省科学院研发的戈壁生态农业系统在哈萨克斯坦建成示范园区,节水效率提升60%。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动物疫苗技术输出至8个国家,建成中亚地区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张掖中欧节能环保创新园引进德国零碳建筑技术,建成西北首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敦煌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港的数字复原技术,更是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式。
当前,甘肃科技创新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招”,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及开放创新的”双向赋能”,这个西北省份在强科技行动中走出了特色发展路径。随着自创区创新能级的持续提升,甘肃正在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问题1:甘肃在强科技行动中有哪些突破性改革?
答: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揭榜挂帅”2.0机制,承诺即开工审批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以及黄河流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突破性举措。
问题2:自创区建设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答:通过建设垂直产业链、搭建中试基地、实施校企联合攻关,使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提升至58%,装备制造周期缩短40%,有效促进产业升级。
问题3:甘肃如何破解西部人才流失难题?
答:实施”候鸟院士”柔性引才计划,提高博士后安家费至60万元,建设青年科学家社区,并通过成果转化收益激励留住本土人才。
问题4:区域协同创新取得哪些实质性进展?
答:建成兰西城市群科技走廊,跨省整合12亿元研发设备,建设”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算力规模达500PFlops服务东部企业。
问题5:甘肃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有何特色成果?
答:戈壁农业系统输出哈萨克斯坦,动物疫苗技术覆盖8国,建成中欧节能环保创新园,数字复原技术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