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师范类职业院校,其教学资源配置始终是考生关注的焦点。根据教育部7月发布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校在今年新建的智能教育实训中心已投入使用,标志着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作为深耕师范教育领域的老牌院校,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究竟在师资建设、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深入剖析其教学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
一、对标行业前沿的教育装备革新
在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设备投入呈现跨越式增长。该校2023年斥资2800万元打造的沉浸式教学实验室,采用VR/MR混合现实技术,建成全省首个基础教育全景模拟系统。师范生在虚拟课堂上不仅能观摩特级教师授课实录,还能通过AI评分系统即时获得教学能力评估。
令人瞩目的是该校建立的”校-园联动”实训网络。通过与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局的战略合作,在31所中小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023届毕业生数据显示,参与”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优秀评价的比例较往届提升23%。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链条。
二、构建”双师型”师资矩阵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资源的核心指标。该校目前专职教师中具有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经历的占比达65%,形成独特的”双师型”教师结构。近期引入的15位特聘教授中,有9位来自省级示范性高中教学管理层,直接带来基础教育改革前沿的鲜活经验。
在教师发展体系方面,学校设立的”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独具特色。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卫红老师领衔的工作室,采用”真实课堂切片分析+教学行为建模”的培训方式,已培养出8位省级教学技能竞赛获奖教师。这种名师带徒模式,使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进入快车道。
三、数字化转型中的资源重构
教育新基建浪潮下,该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呈现三大亮点:智慧教学平台接入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全国共享;虚拟教研室覆盖所有师范专业,支持跨校区协同备课;大数据中心建立的”教师成长画像系统”,能动态追踪学生从课堂表现到实习反馈的全流程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自主研发的微格教学AI评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师范生的教学仪态、语言节奏、板书设计等15个维度进行智能评估,2023年试用阶段的纠错准确率达到92%。这种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教学能力培养的标准体系。
四、产教融合的生态化突破
在校企合作维度,该校的”教育科技产业学院”开创了全新范式。联合科大讯飞、天闻数媒等教育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智能教育装备应用课程。2023年6月落成的教育机器人实训室,配备有25类共137台智能教育设备,实现了从课件制作到课堂管理的全流程实操训练。
更值得称道的是协同创新机制。由学校牵头的”基础教育装备研发中心”,已孵化出3项实用新型专利。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团队开发的”智能绘本阅读系统”,在郑东新区6所幼儿园投入使用后,幼儿语言发展评估得分平均提升18%。这种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让教学资源释放出更大社会价值。
五、持续优化的资源保障体系
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该校建立的动态监测机制颇具前瞻性。每学期组织的实训设备使用效益评估,确保85%以上的设备年使用时长超过800小时。2023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的智慧教室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预警维护需求,设备完好率从89%提升至97%。
资金保障机制同样值得关注。学校设立的”教学资源专项基金”,将年度预算的32%定向投入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在河南省教育厅最新公布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监测中,该校生均教学设备值达到1.8万元,连续三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这种持续投入机制,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问答环节
问题1: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果?
答:重点建成沉浸式教学实验室和微格AI评测系统,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化率达76%,智慧教室覆盖率达90%。
问题2:校企合作如何反哺教学?
答:通过产业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12门智能教育课程,教育科技设备实操课时占比达40%。
问题3:师资队伍建设有哪些特色?
答:构建”基础教育名师+技术专家”双导师制,65%专职教师具有中小学教学经验,建立8个名师工作室。
问题4:实训条件能否满足教学需求?
答:建成31个校外实践基地和16个校内实训中心,生均实训设备值达1.8万元,设备完好率97%。
问题5:毕业生竞争力如何体现?
答:2023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2%,在郑州市教师招考中的录用率同比提升15%。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