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学报》的收录情况和影响因子到底是怎样的?

《工程设计学报》的收录情况和影响因子到底是怎样的?

在工程技术领域持续深耕的科研人员,几乎都绕不开对《工程设计学报》这本专业期刊的关注。作为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老牌学术期刊,其《工程设计学报》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始终是学界热议的焦点。特别是在2023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核心期刊评选的背景下,这本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双月刊,正以其稳定的学术质量在行业内保持着独特地位。


一、期刊的基本档案与收录体系

创刊于1994年的《工程设计学报》,目前已被十余个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在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中,该刊连续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并于2022年新晋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成员。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国际显示度持续提升,现已进入INSPEC、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重要国际检索系统。

从学科覆盖度来看,该刊专注于机械设计理论、现代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等领域,这与当前工业4.0背景下智能装备研发的学术需求高度契合。特别在近年来高校职称评审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的改革中,其刊发论文的学术认可度始终保持在工程类期刊前列。


二、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解析

根据2023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工程设计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达到1.672,相较2021年度的1.435实现显著提升。这个数值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位居TOP30%,尤其在设计方法创新工程仿真技术方向的被引频次呈现爆发式增长。

细究其引证数据发现,近三年刊载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提升至4.3次,在国际同领域期刊中处于中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该刊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关注策略成效显著,约35%的高被引论文都涉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学术质量保障机制揭秘

编委会组建的”双盲审+主编终审”制度,构成了该刊质量控制的基石。统计显示,2022年度投稿接收率仅为18.7%,这个数据与同级别期刊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审稿周期方面,从收稿到终审的平均处理时间为92天,这对需要快速发布成果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颇具吸引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刊2023年新设立”青年学者快速通道”,为35岁以下研究者的创新成果提供特别评审流程。这种机制创新,有效推动了设计理论新范式的早期传播,也为期刊注入了持续活力。


四、数字化转型的突破性进展

在开放科学浪潮下,该刊2022年启用的增强出版模式已初见成效。通过二维码链接实现研究数据的可追溯验证,这种科研诚信建设的创新做法,使其论文的二次传播率提升近40%。在移动端阅读体验方面,新开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可实现跨库文献精准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期刊官网近期上线了”论文影响力实时追踪”功能。作者可以即时查看论文的Altmetric评分、社交媒体传播图谱等新指标,这在传统工程类期刊中尚属首例。


五、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

针对2025年将实施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改革,编辑部已启动”国际编委扩容计划”。新聘的12位海外编委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顶尖机构,这将显著提升对全球化工程挑战的选题策划能力。在出版模式上,计划2024年试点”预印本+正式出版”的双通道机制。

从学科建设视角看,该刊正在筹建”智能设计与数字工程”虚拟专刊,重点培育数字孪生、生成式设计等前沿方向。这些布局与其影响因子的持续攀升形成正向循环,预计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有望突破2.0大关。

问答环节:

问题1:《工程设计学报》是否属于EI收录期刊?
答:截至目前,《工程设计学报》尚未进入EI核心数据库,但已被INSPEC、JST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编辑部在2023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申请EI收录的阶段性目标。

问题2:该刊对设计方法类论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期刊特别关注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要求论文必须包含验证案例或工程应用。对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跨学科研究给予优先评审权。

问题3:影响因子1.672在工程类期刊中处于什么水平?
答:这个数值在国内机械工程领域可排入前30%,与同类型期刊相比,其增长势头尤为突出。在国际对比中,约相当于JCR三区期刊的中位水平。

问题4:青年学者快速通道的投稿流程有何特别之处?
答:该通道实行”60天审稿承诺”,并配备专属的青年编委参与评审。研究成果如获2位评审专家推荐,可进入学术创新潜力评估的特别程序。

问题5:期刊在开放获取方面有何新举措?
答:2023年起推出”开放科学伙伴计划”,作者可选择CCBY协议开放出版。对重大创新成果提供数据仓储支持,并资助部分论文的APC费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