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行业的今天,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刊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正在学术领域掀起独特的思想风暴。创刊于1979年的这本国家级核心期刊,不仅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更是连接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桥梁。最新数据显示,其复合影响因子已突破1.5,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类期刊中稳居前三。
一、双轮驱动的学术定位
作为图书馆领域的权威发声平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精准把握着”工作深化研究、研究指导工作”的办刊方针。每期固定设置的”理论前沿”专栏持续追踪智慧图书馆建设、数智化服务转型等前沿议题,而”实践探索”板块则聚焦新型阅读空间运营、古籍活化利用等实操课题。在最新刊发的2024年第3期中,关于生成式AI在参考咨询中的伦理边界探讨引发业内热议。
二、破界创新的内容生态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期刊构建起”纸刊+新媒体”的立体传播矩阵。除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外,”数字人文”专题连续三年保持30%的投稿增长率,2023年首次开设的”元宇宙图书馆”专栏更成为学术跨界的新试验场。值得关注的是,刊社与CALIS联合开展的开放科学数据治理研究,已产出多项被国际图联(IFLA)采纳的技术标准。
三、服务行业的智库功能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图书馆发展蓝皮书》,其构建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被31个省级文旅部门采纳。在最近的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实施中,期刊牵头完成的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服务能力评估模型,已应用于全国2176个县级以上图书馆的星级评定。疫情期间推出的”应急信息服务案例库”,累计服务场馆改造项目达457个。
四、人才培养的学术阶梯
针对青年学者的”新锐论坛”专栏,近五年累计培养核心作者126人,其中43人已成长为省部级项目负责人。期刊独创的”三审+双向盲评”制度,将平均审稿周期压缩至28天,显著优于同类期刊。在最近公布的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TOP50中,该刊独占13席,展现出强劲的学术引领力。
五、国际对话的文明使者
通过”一带一路”图书馆学专题,期刊成功搭建起跨国学术对话平台。2023年特设的”全球文明倡议与文献遗产保护”专刊,收录了16个国家的38篇研究成果。值得关注的是,其英文摘要数据库已接入Web of Science,海外下载量同比激增172%,实现了中国图书馆学智慧的有效输出。
六、未来发展的价值坐标
面对大模型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期刊正在筹建”人工智能与信息伦理”重点实验室。最新消息显示,其牵头申报的”数智时代信息资源国家治理体系研究”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2024年改版计划中,”数据故事化传播””数字孪生图书馆”等新兴领域将成为重点布局方向。
问答环节
问题1:非图情专业的研究者能否在该刊发表文章?
答:期刊采用开放学科视野,近三年发文作者中29%来自计算机、传播学等跨界领域,只要研究选题契合”信息社会治理”大方向均可投稿。
问题2:该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有何特色?
答:首创”服务效能-学术影响力”双维评价模型,开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指数(TLSI)已被纳入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问题3:期刊如何处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答:通过”学术观察员”制度邀请150位实践专家参与选题策划,确保每期理论文章配发至少1篇案例验证报告。
问题4:青年学者投稿有哪些专项支持?
答:设有”学术青苗计划”,对40岁以下作者的优质稿件开启快速通道,并提供为期3个月的专家指导修改服务。
问题5: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构建VR虚拟学术展厅,实现论文成果的可视化交互展示;每季度举办”学术π对”直播活动,单场最高观看量达83万人次。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